{{ filterTitle(`“第二个结合”引导青年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
来源:贵州日报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必须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第二个结合”原则,切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找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提炼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教育资源。讲好文化传承故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艺术、民俗学等学科交叉交融,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去重新建构,讲述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故事;探寻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由来的文化背景;梳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从而引导青年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觉醒文化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文化自信。只有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讲好、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才能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激发创新活力。通过高校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秉持开放包容推进文化“结合”是重要抓手。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前提下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以创作出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是切实推进青年学生创新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在创作文化作品的过程中青年学生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生产者,其势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有更深刻的体会。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结合。文化创新需要宽视野、跨学科的国际交流,为此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交流网站等形式搭建在线文化交流平台,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立场,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老师交流中增进了解和尊重。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首先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带头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政治素养,使其发挥对青年学生的主导性引领作用。其次要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学生党员带头组织党建活动,营造学生在同辈间受到良性感染的文化氛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辩证关系,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进程中。高校作为创新的重要阵地,各种社会思潮在此交织激荡,各样新思想在此萌芽,让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难免会产生迷茫甚至形成错误的政治倾向。这就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切实去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古今中外,时间与空间的纵横比较中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理论宣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