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长征路上向“新”行·贵州遵义: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

发表时间:2024-11-28

来源:遵义发布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开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扭转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在地球上留下了壮丽的红色飘带。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遵义融媒传媒集团陆续推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专题采访报道《长征路上向“新”行》,记者循着红色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探寻长征沿线革命老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今天,记者带你了解孔宪权和后辈们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故事。

  1935年2月26日,红军长征期间,二渡赤水后,在攻取黔北天险娄山关的战斗中,担任红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腿部中6发机枪弹,共12个枪眼。根据组织安排,为孔宪权留下300多块银元作生活费,安置在毕节金沙大岚头镇养伤。

孔宪权

  孔宪权在床上整整躺了20个月,才能起身拄着棍子艰难地在屋子里慢慢挪动,伤愈后,孔宪权落下了残疾。部队留下的银元用完了,他开始跛着腿走村串寨卖点针头麻线,当卖货郎。后来才在枫香镇土坝一带安顿下来,做泥瓦匠维持生计。1950年,孔宪权恢复工作,担任枫香区副区长。

  1955年2月,省文化局批复遵义市图书馆副馆长孔宪权兼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并刊发戳记,正式成立筹备处。1957年7月,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

孔宪权在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期间,带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走完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云南、四川交界的所有村庄,深入民间搜集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并拍摄有关照片,完成了贵州44个县(市)及川南、滇东北5县的征集采访任务,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路线和战斗情况资料,征集文物1286件,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文字资料、照片,为我国开国后第一批筹建的革命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遵义会议会址为其中之一。

孔霞进行宣讲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孔宪权的孙女孔霞,从爷爷手里接过接力棒,开始系统学习、整理长征故事,走上红色宣讲之路。“我一开始想了解爷爷的故事,但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就通过整理爷爷的故事了解了整个长征。”孔霞说。截至目前,孔霞已开展宣讲近400场,受众达10000余人次。2023年,她荣获第六届遵义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坚持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这既是我的责任,更是义务和担当。”孔霞说,“我想把红色宣讲做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遵义故事,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孔宪权全家福

  在孔霞的家里,除了孔宪权,还有三位军人,她的父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红色血脉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爷爷已经走完了他们的长征,我们作为后辈,也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孔霞说。

小小宣讲员宣讲

  近年来,遵义市将传承红色基因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启动“讲好长征故事·落实立德树人——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有1500余名8至14岁的“小小红色宣讲员”加入其中,成为红色基因传承“代言人”。

漆铭臣宣讲

  “小小红色宣讲员”漆铭臣的家就在遵义会议会址附近,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每年寒暑假,他都会走进遵义会议会址,义务为游客们进行讲解。通过解说实践,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感知中国革命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宣讲

  在漆铭臣的影响下,他的妹妹漆筱妍也加入了“小小红色宣讲员”的队伍。兄妹俩和宣讲团的小伙伴们一起,跟着“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到全国各地宣讲。

  漆铭臣说:“遵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我希望我能把更多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大家都了解红色精神。”

苟德超宣讲

  如今,越来越多的遵义人,都志愿加入红色宣讲队伍。今年83岁的遵义会议纪念馆社区老党员苟德超讲了三年,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讲解思路清晰、感情丰富、声情并茂,而且他还坚持学习,不断丰富红色故事的细节。

  他说:“我们家就是干人,红军长征路过遵义时,还给我们家分过物资。我这个年纪,能发挥些余热,给大家讲述红军的故事,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大家都知道,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审: 胡晨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田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