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新时代的贵州人丨寻找锰矿,他们是NO.1——记省地矿局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野外的路上。”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一定吃得消,何况是一位60岁的老人。
但是,这位老人,非常不简单。他和他的团队,在贵州一共找到7.5亿吨锰矿。目前,贵州锰矿资源储量8.8亿吨,位居亚洲第一。
这位老人就是省地矿局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周琦。
周琦(中)带领团队开会讨论。
11月6日一大早,在铜仁市的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的会议室内,记者终于见到了周琦和他的团队。他们正在讨论“贵州磷、锰、铝优势资源成矿规律与快速高效智慧化勘查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协同创新项目推进情况。按照进度,这个项目今年底就要完成。下午,周琦又带着团队到铜仁枫木寨附近进行野外踏勘,下山时已是黄昏时分。这样忙碌而充实的工作,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对于和锰矿找矿“打交道”40余载的周琦来说,更是如此。
周琦(右)带领团队在野外踏勘。
谈起锰矿,周琦如数家珍。1978年,14岁的周琦以贵州石阡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原地质部昆明地质学校录取,毕业后进入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从此与锰结缘。时至今日,周琦依然清晰地记得大队宿舍楼墙上悬挂着“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的醒目标语,每当看到这幅标语,他的心中总会升腾出一种力量。
自那时起,寒来暑往,周琦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在荒山野岭,扛着设备和样品跨山谷、钻荆棘。他曾与五步蛇擦肩而过,甚至有一次,差点遭遇锰矿老采区透水事故。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面对国家寻找锰矿的需要,周琦反复研究前辈们留下的资料和观察的现象,带着观察到的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和问题,他坚持学习深造,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一直是与锰矿找矿相关。
周琦(左一)早期野外工作照。
惟创新者强。后续,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他大胆突破传统的锰矿成矿理论桎梏,把铜仁松桃大塘坡地区作为研究锰矿找矿的天然实验室,创造性地提出了锰矿喷溢沉积成矿的全新认识。有了理论支撑,2013年之后,周琦率领团队陆续在铜仁松桃发现探明普觉、高地、道坨和桃子坪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其中还包括中国第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等,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
也正是在周琦的影响和带动下,省地矿系统内逐渐形成了一支以锰矿找矿为核心,辐射其他矿种找矿的创新人才团队。
团队野外工作照。
今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团队完成的“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也是对团队数十年坚持不懈产学研用创新攻关的最高褒奖。
团队核心成员、103地质队副总工程师袁良军便是其中之一。2013年,还是一名普通地质员的袁良军参与了“黔东锰矿地质成矿背景研究”项目,自那时起,袁良军成为团队一员,经过十多年的项目历练,已成为团队的重要技术带头人。
“地质找矿是一项严肃的自然科学,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团队获得成功还离不开保持对研究工作的科学严谨态度。”团队核心成员、103地质队物化探勘查院院长杨炳南表示,周琦在带领团队工作时,要求对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图纸、每一个地质代号、每一个钻孔都极其严谨细致,反复核对,有的甚至修改十余遍,直至完善为止。
团队野外工作照。
“85”后团队成员谢小峰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毕业后,刚进入103地质队工作,便有幸参与到数个大型锰矿找矿项目。2021年起,谢小峰作为项目负责,参与毕节试验区优势矿产资源大普查项目,在野外一待就是好几年。尽管不能经常回家,但只要看到项目取得新成果,谢小峰的内心总会激动不已。
如今,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敢于创新已经成为团队成员的普遍特质。团队从近10人增加到现在的40余人,年龄结构从“60后”到“90后”,基本形成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性人才队伍。
这几年,周琦及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勘查工作与大数据发展融合的重要性,率先开展固体矿产数字勘查,实现了锰矿等固体矿产勘查全过程数字化,展开一系列对智慧探矿模式的实验研究。目前,周琦正带领团队推动贵州省战略矿产智慧勘查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的“90后”团队成员蔡国荣硕士毕业后,抓住贵州探索数字化探矿的机遇,2021年后加入团队,参与到高地锰矿大精查等项目,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
在刚刚出版的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期刊《地学前缘》中,周琦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探矿模式实验研究与进展》一文,介绍了团队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开展地质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并推广应用数字勘查技术系统等,有效推进了贵州地质矿产勘查的数字化转型。
团队成员查看锰矿矿石。
“无论时代如何变,地质人为‘多找矿、找大矿’的初心始终未变。”周琦表示,当前,贵州能找、好找的矿产资源基本找到,但人类对地球的资源探索还停留在“冰山一角”,亟待向地球更深部的“第二找矿空间”进军。面对越来越大的找矿难度,团队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省之大计,围绕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目标和“富矿精开”战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加强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矿产能源资源安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