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弘扬科学家精神 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发表时间:2024-06-05

来源:贵州日报

冯文昕查阅项目研究资料。

冯文昕:打破技术垄断 建成世界首个三端直流输电工程

  个头不高、略显消瘦,这是36岁的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贵阳局高级作业员冯文昕给人的第一印象。

  冯文昕在外人看来是标准的“理工男”模样,根本看不出他已经成为业内的“技术大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多端直流输电技术自主化。

  曾经,实现跨省区电力互联,一般采用两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但该技术只能实现“点对点”的电力输送。要实现云贵地区电力“既要实现云贵互联,又能实现向粤港澳大湾区供电”的战略需求,多端直流输电技术是最佳解决方案。

  正因如此,冯文昕带领团队开启技术攻关之路,并成功实现该技术的自主创新。

  “一没技术、二没经验、三没标准。”回忆到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冯文昕仍记忆犹新,尤其是建设周期短更让他们感到时间紧迫、压力倍增,这类攻关一般都需要至少15个月时间逐步完成,但受当时国内能源供应形势影响,本次攻关要求必须在8个月内完成。

  时间紧、任务重。但再大的困难,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承受国外对技术“卡脖子”的巨大压力面前都不值一提。

  “经过攻关,我们掌握了三端直流的控制保护系统、多端功率协调、选线控保程序等关键技术。”冯文昕说,运用该技术的世界首个两端改三端±500千伏直流工程——南方电网云贵互联通道工程也于2020年竣工,实现了跨区域多端直流灵活送电。

 

肖陶康(右一)指导同事改进技术。

肖陶康:研发智能机器人 守护大国重器

  馈源接收机是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馈源舱核心组成部分,你知道它的运行维护由谁负责吗?正是航天江南集团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主管师肖陶康和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

  “馈源舱负责接收天体电磁波信号,是精密的科学装置。”肖陶康说,为保障馈源舱运维安全高效,项目组对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重载全向AGV的复杂狭窄路况自主导航、螺栓螺孔自动识别与定位等核心技术进行了集智攻关,解决了安装空间狭小、拆装螺钉繁多,人工拆装和运输困难等难题。

  目前,智能机器人已实现馈源接收机的智能拆装和搬运,大幅缩短维护时间,延长FAST的天文观测时间。

  “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也能行。”特种机器人领域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突破阶段,核心关键技术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所掌握,肖陶康憋着一股劲,立志要带领团队攻关核心技术,为国争光。

  “人造太阳”——热核聚变堆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肖陶康和团队负责该项目遥控远程操作机器人的总体结构与耐辐照设计,已经经过四川原子能研究所测试,系统辐照性能达到5MGy,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顺利交付给用户,即将在中国环流器-2M号上开展试用。

 

谢雅典(右一)和团队人员研究项目进展。

谢雅典: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将论文写在家乡大地

  “学成归来,才能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贵州民族大学低维材料与前沿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谢雅典从加拿大留学回来后,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奋斗誓言:在家乡贵州实现低维材料实验室从0到1的突破。

  谢雅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归,虽然在国外也有施展才华的平台,但他始终不忘求学报国初心,立志要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用在国内。

  回国后的谢雅典首先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深造,这期间参与筹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究石英纤维制备与应用项目,助推中国石墨烯材料产业化。

  2020年5月,他回到家乡贵州,入职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之后,他将在西方学到的知识体系,与在国内深造期间学到的快捷、实用、高效的研发思路融合,创建贵州省高等学校低维材料与环境生态治理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民族大学低维材料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就能够研发新技术,做出一番事业。”谢雅典说,依托实验室,他带领团队探索低维材料的前沿研究。2022年,他们联合北京大学课题组,共同研发了一套低成本可靠的工业级铁磁石墨烯石英织物电磁屏蔽特种材料制备技术,解决了产业界和科研界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张鸿杰

三审: 熊莺

四审: 张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