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系统观念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

发表时间:2024-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深刻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这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总体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理论旨趣的中国化时代化;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中国化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中国化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中国化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中国化时代化;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中国化时代化,强调理论指导下中国实践探索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不断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中国实践新要求,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应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从人类社会和自然一体的维度,将自然当作是一个复合系统,既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物即物质世界本身,又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生态环境。换而言之,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科学地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创立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的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广义和狭义双重含义一样,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当下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把握紧跟新时代的主要趋势,不断吸收新时代的主流精神,科学回答新时代的重大课题。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回答和应对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共同彰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方案和世界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应然结果。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上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一个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大哲学命题,涵盖了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命安全与自然界生态安全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生态存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等多方面必须予以正确把握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活动出发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道路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升华和飞跃,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积极主动回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的认识和实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大致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可持续问题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承载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遇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物质财富增加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困惑于人的无限欲望与自然的有限资源的矛盾关系;第三阶段是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觉维护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第一段走过第二阶段正在进入第三阶段的深刻反映。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明确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明确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美丽中国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强调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其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题,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再次明确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事实证明,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必然。

  三、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价值

  (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首先,高质量发展要厚植绿色的“底色”。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用绿色发展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向“绿色”要增长,以“绿色”为基点激发发展活力。其次,高质量发展要夯实“双碳”的“底座”。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短期取得一些制度性突破,长期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高质量发展要增强科技的“底气”。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第四,高质量发展要守住安全的“底线”。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建好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屏障,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持续打好。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等攻坚攻关行动,以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扎实成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二是生态修复要坚持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探索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程。三是发展方式要坚持绿色低碳。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等调整优化,促进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科学合理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生态环境压力。

  (三)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强调“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重点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动要素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二是规范开放资源环境市场。建设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重要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制度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在坚持总量刚性约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交易的价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三是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构建和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支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执行人,贵州黔兴高校智库联盟秘书长 张再杰)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熊茜雯

三审: 熊莺

四审: 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