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镇远展现另一种古城:不用遍地酒吧和旅拍,宁静安详也有美丽相遇`) }}

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澎湃新闻

走进“活着的山水国画”镇远古城。   

  倚在一把老旧的椅子上,享受夜风吹拂,看水波荡漾。尽管夜已深,古老的码头上依然人头攒动,长虹卧波的镇远老大桥、拾级而上的石阶、缓缓东去的河水、斑驳陆离的灯光、天南海北的游人,多种元素组合的风景让你在那一刻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姚瑶写下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正是贵州镇远古城。

  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曾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见证了无数的烽火硝烟与岁月沧桑;也曾作为重要的商贸关隘,见证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几千年风雨洗礼,往日的战火和喧嚣一并退去,镇远沉淀出悠然自得的古城气质。

  近年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兴起,人们开始追求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存。恰好,镇远古城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包容着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这里和谐共生,文旅资源实属“天生丽质难自弃”。

镇远古城㵲阳河和祝圣桥。   视觉中国 图

  12月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冬游贵州 别样澎湃”2024 全国主流媒体贵州文旅行的媒体团走进镇远古城,看到更为难得的是,和许多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古城相比,镇远古城既为游客提供了必要的商业设施,又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文化遗产,保护了绿水青山。这种恰到好处的烟火气和舒适感,吸引了许多喜欢悠闲旅游的游客,前来探寻这一处“世外桃源”。

  “活着”的千年古城

  逐水而居,历来是人类遵从内心的真实选择。

  早在新石器时代,镇远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生活;公元前202年,镇远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镇远属夜郎,即“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公元1258年,宋理宗钦赐名为镇远州,寓意“威震远方”,此后“镇远”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历史上的镇远,是“湘楚”入滇黔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还是中原西通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南方丝绸之路”一处重要驿站,关隘密布,金戈铁马,旌旗飘荡,自古便是水陆交通要冲。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威名远扬,风光无限,成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西南大都会”。

  《明史》载:“贵州为内地,当自镇远始矣。”明清时期,镇远驻军需要大量军需,使无数商人涌入镇远,带来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经济空前发展,这座锁钥之城摇身一变,成了当时的西南地区“大都会”。

㵲阳河穿镇远古城而过,形成S形的河道,如同太极图案。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繁荣的经济也酝酿出独有的文化。“头排一枝花,二排赛过她,三排金果铺,四排油炸粑,五排开马店,六排豆腐渣。”这首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便很好地展现了镇远昌盛的文化与经济。

  镇远有道观寺庙、亭台楼阁、祠堂会馆、津桥码头、古泉古井、古巷民居等历史名胜古迹220余处,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被评为5A级景区。

  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姚瑶在《古代文人眼中的镇远古城》一文中写道:镇远的文化源远流长,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冯玉祥、何绍基等历代的文化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留下过无数的墨宝诗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面有三回隆重描写镇远古城,称赞镇远为“歌㵲地”……遥想当年,王阳明离黔时在镇远驻足,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文化融合的奇妙之地,也让他叹为观止。他心中有多少惆怅?我不得而知,站在青龙洞至高处,眺望古老的建筑群,在烟雨中揣度先生当年离别的心情,正如此刻随水波一点一点荡漾开来。

㵲阳河边的青龙洞古建筑群,是中国“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共生共融。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今,斑驳的石板路、缓缓流淌的㵲阳河、贴崖而建的“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以及那些藏匿于深巷中的古民居,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两千多年来,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中原、江南、江西、两湖、巴蜀、闽粤等诸种地域文化在此“混搭”;儒学大师、禅宗诸子、逍遥道人竞相在此云游讲义,实现儒、释、道三教共生共融。这些文化,又共同构成了镇远独具特色的“和文化”。

  时代变迁,镇远的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当地老百姓的基因里面,在今天光彩依旧。以龙文化为例,从南宋晚期开始,龙文化在镇远已有1000多年历史。

  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华向澎湃新闻介绍,镇远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龙文化。

  “古时顺德街容易失火,顺德街便供奉火神,于是便有了红色为代表的龙,兴隆街是青龙,西门街就是白龙……”唐华说,每到元宵佳节,每个社区都会展出自己的龙灯队伍。

  除了元宵节,端午节也是镇远居民展示龙文化的节日。镇远每年都会举办龙舟赛,但与其他地方的龙舟赛不同,镇远的端午节龙舟赛有着非常严密的流程。

镇远每年都会举办龙舟赛,图为描绘镇远古代龙舟赛的雕塑。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祭龙仪式每年只举行一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抬龙头,而能够抬龙头的那三支队伍,一定是头一年的传统龙舟赛的前三名。”唐华说,每年端午节龙舟队伍争夺名次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有资格代表社区在祭龙仪式上抬龙头祭龙。

  这一绵延千年的传统民俗,不断加深着古城居民的文化认同。

  “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对于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城,镇远县文旅局长唐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如此形容。

  心灵归宿的“世外桃源”

  晚饭后,记者随意走进镇远古城的一家小超市,买了两包薯片和一包方便面,只花了4.5元。听到这个价格时,记者还特地询问店老板,是否少算了钱。

  都说盈满则亏,过犹不及。早些年,许多地方开发保护的模式就是全面商业化,短时间内迅速引入各种商业形态,在达到活化利用目的的同时,难免会出现过度商业化的情况,导致许多景区虽远隔万里,看起来却大同小异。

  但是镇远却有些不一样。这里没有高昂的消费,没有遍布街巷的旅拍店,也没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但是该有的服务游客的业态也都有——连锁咖啡、奶茶、快餐等品牌算是齐全,文创店、手工艺店各有各的特色,服饰、小吃也是应有尽有。

  这样的地方,在几年前或许还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香饽饽”,但是随着近年来生态游、休闲游的兴起,镇远古城迎来了文旅发展的“春天”。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镇远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也稳步增长。根据腾讯位置大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国内古城/古镇热度Top10,镇远古城排第五位。另据公开报道,2023年镇远接待游客820.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81亿元。2024年8月1日至10月7日,镇远游客数量达25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94%;接待境外游客1828人,同比增长142.4%;旅游综合收入达30.04亿元,同比增长34.11%,旅游业恢复态势良好。

镇远博物馆里展示的镇远文旅魅力关键词。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发现,这座古城非常具有人间烟火气。”唐华告诉澎湃新闻,有别于许多商业化古城,镇远古城在进行适度的商业化配套的同时,保留了古城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独特风貌。

  明嘉靖三十年,郡守程㸅在㵲阳河上吟下《燕矶渔唱》:

  西城鹫峰寺,南矶燕子窝。

  桃花肥细鳜,凤竹插迥涡。

  断续风前笛,披离雨后蓑。

  数声江山曲,明月正斜过。

  “古城像一幅山水国画,一步一景。”镇远古城讲解员介绍,这座古城依河而建,四周皆山。㵲阳河蜿蜒曲折,以“s”形穿城而过,形似太极图;周围群山环抱,山峰挺拔秀丽,云雾缭绕,宛如一幅动人的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更是赋予了镇远丰富的溶洞资源,溶洞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极具观赏价值。

  㵲水清、山峰秀、溶洞奇、古巷幽,游客无论是乘船游览㵲阳河,还是在青龙洞顶俯瞰全城风貌,抑或是漫步在古巷民宅,都能感受到这座古城透出的恬静气质。这种宁静与安详,正是许多人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所缺失的。

  “当历史穿越到现在,行走在南方穿斗歇山式四合院与本地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前,我总会转换自己的角色。在一间间数百年的老屋前停下脚步,历史虽已经暗淡了恩宠,远去了荣华富贵,但城中古朴的街巷,倒映在水中寂静千年的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斜阳淡淡的浮烟,禁不住向人们诉说前尘往事……在河岸的青石上坐下休憩,或到茶肆去,茶肆是市井百姓最爱去的地方。一炮清廷贡品天印茶,伴随着流水淙淙声,倾听远去的喧闹声。” 作家姚瑶如此描写镇远古城,“古城中随处可见年代久远的树、井、老去的石头,每一个细节,都能将人带入一种浓浓的亲切中,任何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镇远古城老巷里一对父子牵手走过。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这里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中有了短暂的喘息。”冬日的微雨下,古城沿河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湿,空气中弥漫着苔藓和湿润的气息。面对此情此景,来自上海的一位游客向澎湃新闻分享了她的感受。

  她说,这是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古城,更是第一次见到雨后的古城。这样的景色,让她有了短暂的治愈时光。

  像她一样的游客,在镇远古城还有很多。唐华说,镇远古城是一个慢生活之城,许多来自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游客来到这里以后,能够得到情感的共鸣,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价值。

  “我们经常说来镇远古城,来惊艳时光,来美丽相遇。”唐华说,镇远古城就像是个“世外桃源”,需要用脚步丈量。

海报设计:郁斐 王珏玮

一审: 翁玉洁

二审: 李远莉

三审: 熊莺

四审: 文俊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