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有朋自土库曼斯坦来,请他到贵州穿穿盛装吃吃酸!`) }}
来源:凤凰卫视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多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大学生李湘湘是贵州台江苗族人,她邀请了一位来自远方的朋友感受苗家风情。
多乐来自土库曼斯坦,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贵州,来到台江。
多乐对于苗族的服装非常好奇,苗族女孩的盛装他早有耳闻,那苗族本地的男孩会如何打扮呢?
李湘湘和多乐来到了施洞,他们恰好遇上了6天一次的赶集。
在苗语中,赶集叫作“丢抢”。
施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在施洞赶集,除了能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还能买到台江本土的手工艺品和银饰。
集会上随处可见的苗绣实际上比看上去的更加复杂,仅在台江就有9个绣法支系。
每件衣服上的图案都是苗族的历史故事,这堪称是苗族的 “无字史书” 。
张志英和多乐
张志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技艺的传承人,她为多乐展示了苗族男孩的传统服饰。
张奶奶告诉多乐,要想成为本地男孩,穿对衣服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条银腰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在当地赫赫有名。
吴水根做银饰将近40年了,他向多乐展示了苗族男人必备的银腰带。
吴水根为多乐戴上银腰带
腰带上的12个图案,都有各自美好的寓意。
而吴水根压箱底的宝贝,是他为女儿亲手打造的嫁妆。单单是戴在脖子上的银项圈,就有两斤多。
苗族女孩子,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嫁妆,是家里长辈从她们小时候就开始准备的,只会在出嫁和重大节日的时候才穿。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多乐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服装,全都是手工的刺绣,一小片竟然要绣两三天,还有湘湘头上戴的头饰也是银做的。我们土库曼族也会戴帽子,也有好看的衣服,但是没有手工的刺绣和银饰,苗族的服饰太漂亮了。”
在贵州有句话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游览间隙,多乐还品尝到了当地必吃美食——酸汤鱼。
酸汤有红酸和白酸两种,红酸由小西红柿和辣椒发酵,白酸则是由米汤发酵。
新鲜的西红柿和新鲜的红辣椒一起混合,放在坛里,要发酵最起码半个月以上,做出来的酸汤才够味。
苗家酸汤鱼
酒足饭饱,作为远方的朋友,多乐在台江第一次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服装和舞蹈,他们用手工刺绣记录生活,每个图案都是一个故事。
贵州独特的山水孕育出了非常有特色的民俗风情。与苗族相似,布依族把对美的理解和向往,寄托在了一件件衣服上。
布依族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民族,可以说布依族的衣食住行都是对大自然的一次表白。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胜利和妹妹爱民,来到了贵州兴义,她们对布依族的文化非常好奇,创造出如此绝美服饰的蜡染工艺究竟有多神奇?
国家级非遗布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王菁说:“布依族最传统的服饰是蓝靛染的,它整个服饰的配色比较素雅。布依族它是一个内敛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布依族绣娘,我们的老前辈,她们很有智慧,天生就有这种审美。”
在黔西南望谟县,有一个布依族支系的衣服非常有特色,大都由色彩绚丽的布纹拼接而成,看上去就像把彩虹穿在身上。
制作这样一套衣服,织女要非常娴熟地运用,纺织、刺绣、蜡染等工艺,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首诗,一幅画。
胜利姐妹体验染工艺
蜡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印染手工艺,以铜刀为笔,蜂蜡作墨,再用染料染色。
古朴而雅致的蜡染是布依族人指尖下点绘的美好梦境,布依族文化也在这些生动的图纹和优美的线条之间传承下来。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胜利姐妹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胜利说:“这是我第一次手工蜡染,太有成就感了。在几百年到上千年这么长的时间中,要把这些图案颜色都完整记录下来真是个奇迹。”
“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多亏了像王老师这样的人去发现它们,保护它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布依族的这些色彩永远都不要褪色。”
多乐的贵州之行还在继续,太阳刚刚落下,他发现村寨里刺激的球赛正火热。
苗族喜欢群体生活。在台江,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篮球场。很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篮球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早已火爆网络的“村BA”,当然是多乐必须体验的打卡地。
10月4日至8日
纪录大时代《有朋自远方来》
五集连播,敬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