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南京人:寻亲?贵州到底有谁在啊`) }}
来源:动静新闻
今天,贵州为什么邀约南京朋友来寻亲?
相隔千山万水,贵州到底有谁在啊?
江苏南京与贵州之间有着怎样的缘分?
动静记者采访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薛雪。
动静记者专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薛雪(左)
缘起
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战略决策,调集江淮一带数十万军士来到黔中腹地,屯田戍边,成为屯堡人。
“屯堡”,据民国《平坝县志·民生志》记载:“所谓屯堡,即屯军居住地之名称。……真正之屯堡人即明代屯军裔嗣也。”
据薛雪介绍,从明初至宣德八年(1443年),经过60余年的经营,贵州就有700余处屯堡,而安顺地区至清咸丰年间还留有200余处屯堡,分布范围包括以安顺为中心,东起平坝县城以西及长顺县西北部,南迄紫云县交界,西抵镇宁县城,北达普定县城,方圆约1340平方公里的区域,人口数十万。
天龙屯明代安顺屯堡分布图
平坝县是贵州屯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全县屯堡村寨遍布6个乡镇,天龙古镇、城关镇等地是屯堡人的重要聚居区,这些地方保留了屯堡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
600年,乡音未改 服饰依旧
如今,生活在安顺的屯堡人,依然守着祖先过去的荣耀,秦淮风物被完整保留。大部分屯堡人家谱上,还清楚的记载着自己祖辈来自南京的乌衣巷,石灰巷和都司巷。600年来,他们乡音未改,服饰依旧,仍保持着老南京官话的风格,成为了特立独行的文化样本。
屯堡嬢嬢
薛雪说,在安顺屯堡,可以聆听到六百年前的“江南之音”。
安顺地区的屯堡话,是明代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移民及后裔的语言,是对明代官话(明代以江淮方言为基础的方言,形成地和使用地皆以南京为中心)的继承,屯堡话处于西南官话区域,且受其影响,但在六百余年的语言接触下,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语言特色。
比说,贵州屯堡话的一些声母读音会区分平翘舌,显示出“南京型”官话的痕迹。卷舌音、儿话音等比较突出,语调较为抑扬顿挫,方言中一些词汇有古汉语遗存:“样式”意为“东西”“多承”意为“谢谢”。
薛雪告诉记者,走在贵州安顺屯堡村寨,随处可见凤阳汉装的“江南韵味”。
《安顺府志》中对屯堡当地的服饰有描述:“屯军堡子,家属虽之志黔,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
屯堡妇女梳了两绺鬓发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路,中间又再梳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
如今,屯堡妇女的装束依旧沿袭了明代江南地区汉民族服饰的特征。长袍宽袖,服装颜色多为蓝、绿、藏青、藕荷色,一律为宽袖镶边大襟衣,多以宝蓝色为主调,大襟镶有带花纹边。领口、袖口、前襟边缘,均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织锦丝带系扎,两端垂于膝部。她们头上全都包着白色或青色的头帕,头帕上常覆头巾。
由于至今还较完整地存留着明代洪武年间普通汉人百姓的特征,安顺地区的“屯堡人”被当地人称为“老汉人”。
屯堡地戏的“江南烙印”
“去到屯堡,一定要看一次地戏,因为屯堡地戏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汉族移民历史文化的内涵,屯堡地戏俗称‘跳神’,因为演出不用戏台和庙台,而在村野旷地间进行,就有了地戏之名。”薛雪说。
天龙屯地戏
据了解,在安顺屯堡地区,传统跳地戏每年两次:一次是正月初五至十五,另一次为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七月跳地戏又叫“跳米花神”,或称“跳七月半”。有学者认为,地戏在随着移民传入贵州安顺地区之前就已基本定型,或认为地戏是由调北征南的军队带来的军傩演变而来。
薛雪说,由于缺乏史料且时间久远,难明确定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地戏伴随移民而来,且带来一些属于江南文化的“形式碎片”。
屯堡地戏反映军旅生活的故事、忠孝节义的题材,比如有《三国演义》《封神》《说唐》等,体现“尚武”精神,多为武戏。地戏唱词是由俗文学改编而来,同时又融合了普通话与当地方言,并使用屯堡话来演唱,在唱腔上继承了戈阳腔调高亢粗犷的风格。
大山深处的“江南水乡”
如果南京人来到贵州屯堡,或许会惊叹,在这大山深处,怎就藏有一处“江南水乡”!
薛雪介绍说,屯堡不仅是明朝初年“调北征南”制度下衍生的政治产物,还是江南移民文化交融的结果,因此遗存着大量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南京曾被称作“石头城”,而远在贵州的天龙屯堡更是把石头用到了极致。
“用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修建三合院、四合院的石板房,乃是南方合院式建筑,寨中设有攻防一体的寨墙和碉楼。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有高高的围墙,窗口甚至有枪眼和箭孔。”
薛雪告诉记者,屯堡民居大体较为古朴简约,体现实用性,虽然不似江南民居那般形式繁琐考究,但如门楼的雕刻技巧、承载的寓意等亦体现着浓厚江南文化底蕴。
屯堡民居的建筑,与华东、江南四合院布局相似,呈全封闭格局。四合院有朝门、正房、厢房。朝门形似“八”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一类装饰品。正房则高大雄伟,木制的窗棂上、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接而成,四周有水漏。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屯堡四周有小河,有的小河穿寨而过,颇有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
缘定
六百多年间,明朝征南大军及家眷带来的中原和江南文化,在坚守与传承中,不断与贵州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和演变,而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屯堡风貌。
天龙大井功德碑
薛雪引用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一文的序言,认为屯堡文化所蕴含的三个显著特征:“始终坚守与汉民族礼治传统一脉相承的婚葬风俗、节庆活动等礼俗性文化;始终坚守有着中原、江南文化传承的‘雅俗合一’的语言趣味,以及由山歌、花灯、地戏为主体的娱乐性文化;始终坚守多神敬仰、地方神崇拜、祖先崇拜为支撑的民间信仰,儒、释、道合一,而以儒家礼教为正统的实用宗教观,由此而构成的宗教性文化。这样的屯堡文化,是江淮汉文化与贵州山地文化的结合,它是最能反映屯堡人族群特征和身份标志的因素,反映了被边缘化的屯堡人借文化以自存的文化保护心态。”
“应天策马驰黔中,戍边息戈重商农。烽烟远逝屯堡韵,千载犹存大明风。”无疑,贵州屯堡与江苏南京的缘分早已注定。
也正是如此,今天在南京举行的“多彩贵州”夏季文旅推广活动上,贵州才发出了“寻亲之旅”的邀约。
六百年家国,三千里故乡。
南京朋友,来贵州屯堡寻亲,穿越600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