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来西南F4 Citywalk,先从这家老贵阳们的“爆改老厂房”逛起!`) }}
来源:地道风物
夏日的城市Citywalk,莫过于来“爽爽贵阳”。若你从贵阳的文化地标之一甲秀楼出发,一路向北经过文昌阁,再行走不过两三公里,便会来到贵阳最美的夏日大道——宝山北路。在绿意茵茵的梧桐里,是一片人头涌动、熙熙攘攘的红色砖房,与梧桐绿海相映成趣。这里,正是贵阳刚刚“上线”的文化创意街区——新印1950。
1950是新印厂前身贵州人民印刷公司成立的年份。摄影/陈伟红
这里看似一处商业街区,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硬核味道。“新印”两字也许陌生,但要是展开成“贵州新华印刷厂”,老贵阳们则会倍感亲切。没错,这里正是由贵州新华印刷厂的旧址改造,遍地都是“工业朋克”打卡点,一秒出片穿越到激情澎湃的50年代。你还可以爽玩这里的百余家商铺,看展览、上自习、玩滑板,甚至在广场的香樟树下露营……
新印1950“认真学习”的“一心”小书童雕塑。摄影/巫云开
拆解开的印刷机器展陈。摄影/陈伟红
是以,尽管新印1950刚刚正式开放,却已接纳了数十万人次的八方来客,成为了贵阳这几天最为热闹的“网红目的地”!
贵阳700年文化棋盘
有了一处“新地标”
如今,“西南F4”(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正是网络热词,作为山地省的贵州,虽然处于其中枢地带,却长期名声不显。不过,若我们看一看贵阳这座西南雄城,也就能略窥一二“西南枢纽”贵州的魅力。
贵阳市区全景,南明河穿城而过。摄影/何雄周
在贵阳的人文地标甲秀楼,有一幅眼光高远,文采斐然的百字长联,其中的“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几句,正道尽贵阳与贵州的战略意义,清代地理(方舆)学家顾祖禹更称“贵阳犹人之胸腹”。
甲秀楼与清代文人刘玉山留下的百字长联。摄影/吴学文
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顺元城(贵阳前身)兴建开始,坐镇黔中大地的贵阳,就广纳来自川渝黔湘等地的八方来客,成为了西南风物荟萃的文化、经济重地。当你沿着贵阳的历史城垣步道,走过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正能感受到这座700年雄城的历史厚重。
新印1950虽然开放不久,却已深深镶嵌在贵阳的城市文化肌理之中。毕竟,它正地处浓缩了贵阳文化的“九门四阁”核心区。
新印1950甫一开园,便人头攒动,非常热闹。摄影/陈伟红
所谓“九门四阁”者,是贵阳城市文化的基础。明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宣慰城(今贵阳)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开始修建城墙。这一千三百零九丈(约4.36公里)城墙,正呈现出“九门四阁”的结构布局。文昌阁、南明河畔,如今仍有城垣留存,呼应着700余年的贵阳往事。
新印1950周边有众多贵阳热门目的地。制图/刘耘硕
坐望“九门四阁”里的贵阳七百余年文化轴线,新印1950历久弥新,成为了贵阳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处地标。毕竟其所依托的基础——贵州新华印刷厂(下简称新印厂),正是贵阳1949年解放以来文化发展的缩影。
在新印1950,还能亲身体验印刷工作。摄影/陈伟红
“老贵阳”的温情记忆
在这个70年文化“时光机”里
斑驳的课桌、水泥做的黑板、大本大本的教科书、翻着书的小孩……如果不说这里是一处商业街区,你会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教室。刚进来的小孩说不定还会大吃一惊,“难道我们要在这里上课?”,但一旁的“老贵阳”们就会笑着解释:“爸爸妈妈当年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上课的”。
来新印1950,可参观复古教室,感受“老贵阳”们的人文情怀。摄影/陈伟红
在新印1950这样逼真的文化体验,真可以说是贵阳独一份了。其实,这正是新印厂给全贵州人带来的时代记忆——毕竟,贵州人上中小学人手一本的课辅教材,正是由新印厂印刷的。
不止如此,新印厂也是一座传承贵阳新旧文化的桥梁。
新印1950展出了当年新印厂使用的印刷机器。摄影/陈伟红
1950年1月12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政治部“连队生活报”印刷厂的基础上,数十家印刷厂组建成立贵州人民印刷公司(新印厂前身)。由华之鸿父子创办的“文通书局”正在其中,成就了新旧时代的文化传承接力。
随处可见的印刷文化元素,是新印1950的突出特色。摄影/陈伟红
文通书局,既是贵州清末民营企业的代表,也是贵州近现代印刷业的原点。当年贵州织金人丁宝桢改革四川盐政时,有位叫华联辉的商人因川盐运销而崛起,后来进军茅台镇酒业,成为黔中巨富,但他却念念不忘文化事业,在遵义出资刻印了众多古籍。
此后,他的儿子华之鸿在继承家业时,秉持“若欲传播新知识,端赖书籍,莫若创办一所规模较大之书局”的理念,前后耗银20万两,历时11年创办了文通书局。这所书局眼光高远,中西合璧,其所刊印的第一本铅印书是“西南巨儒”郑珍编纂的《播雅》,第一部石印书籍则是贵州最早的一本英文教科书。
文通书局在贵阳发行的书。资料提供/舒奇峰
抗战时期,文通书局更是与商务、中华等书局组成“国定本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延请竺可桢、茅以升、苏步青等百余位学术名家组建学术编委会,给其时崛起为西南文化重镇的贵阳添上浓重一笔。
在如此丰厚文化传承上诞生的贵州人民印刷公司(新印厂前身),见证了众多贵阳乃至贵州的历史“大事件”。
新印厂老照片展,记录了贵阳的印刷文化传承。摄影/陈伟红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人民印刷公司印制了大量的领袖彩色像;土地改革时期,数十万份《土地所有证》在这里印制,及时发放到全省农民手中;荣获“中华印制大奖”殊荣的茅台包装产品“神舟酒礼品盒”和“水立方500ml彩盒”产品,更是见证了“贵州名牌”的崛起之路……
新印厂员工正在进行印刷工作的老照片。资料提供/贵州新华印刷厂有限公司
如何留存、展现新印厂的众多文化印记?对于老厂房工业遗产的开发,中国各地不乏知名案例,譬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成都的“东郊记忆”等。而新印1950,则立足于传播贵州文化的视野,从商业街区、文化空间等众多方案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工业厂房的“骨骼”里,以文化展陈铭刻属于“老贵阳”的文化记忆,也在街区各处运用贵阳文化元素,创新出一个老城区的时尚文化地标。
原新华印刷厂书刊车间,在整体翻新后化身文化空间。摄影/陈伟红
进入新印1950时,第一眼就能看到宝山路与新印厂路交叉口处专心阅读的“一心”小书童,书童身后,是一处处的名家之言,文化气息满满。
作为一处由印刷厂房改建的文化街区,每个角落里都令人想起“印刷”两字,漫步广场,是各类以文字造型为载体的雕塑;抬头看天花板,一块块印刷字体的装饰错落有致;至于随处可见的印刷机、订书机、包装机等老机器,与大幅1950字样的立牌与标语,则仿佛让人回想起被“打包”的知识河流,从这里流淌到全贵州的景象,随手一拍,便是“人文感”的打卡大片。
新印1950展出的锁线机,曾被用于装订书籍。摄影/陈伟红
而在新印1950所展现的,远不只是对印刷文化元素的再加工与发掘,譬如前文所言,作为贵阳文化肌理的重要一块,新印1950还精心设计了城市展厅、新印文化空间、印刷博物馆。
譬如,城市展厅就采用了仿照印刷机的空间布局。“贵阳城市记忆展”的大字下,是一台老印刷机的雕塑缓缓“打印”出的新老照片“记忆长卷”,也在来客脚下铺陈出一个各种图书元素拼接而成的地面“导航”,令“老贵阳”们一望便可得知,家乡贵阳如何在自己的生活里熠熠生辉。
贵阳城市记忆展以众多老照片,再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变迁。摄影/陈伟红
正因如此,如今的新印1950不仅仅是一处单纯的网红街区,更是一座为“老贵阳”们众口称赞,承载贵阳文化的大观园。
从贵州首店到西南首店
新印1950 “潮爆”了!
作为一处贵阳的网红新地标,这里自然站在贵阳生活潮流的最前列。纵深立体的空间设计,1家西南首店、6家贵州首店领衔的百余家店铺,更是打在了向来爱热闹的贵阳人心坎上。
新印1950整体设计突出潮流与复古的碰撞。摄影/Kieron
先看整体空间,尽管这处商业街区的载体,是几座充满历史感的老厂房。但各栋楼宇,都被以空中连廊打通连接,形成“街区+盒子”的时尚布局。更有榫卯天台这样古今融合的建筑空间,漫步其间,天光从玻璃天顶里照射而下,让榫卯这种中国人传统的“木头”魔术,一面是文化韵味,一面是未来质感。
爽吃爽玩,更是逛新印1950的重头戏。这里少见大型的商业连锁品牌,而是有众多小众、独立品牌。其中,来自昆明、成都、重庆的多家贵州首店,真可以说“西南F4”们在“西南枢纽”贵州的一次大联欢。
在新印1950可以吃到贵州风味的特色豆米火锅。摄影/陈伟红
泰爽金,拥有泰国国家旅游局驻昆明办事处的“好吃认证”,被称为“昆明最好吃的泰国菜”;TRUMAN,重庆餐酒吧的代表性品牌,作为餐酒吧,正满足了年轻人“早C晚A”(指早起咖啡,晚上喝酒的潮流生活方式)的社交需求;crepes,是“甜翻川渝”的重庆大热千层蛋糕品牌;李山山,更是火爆成都的茶饮新顶流,只堂食,不外卖,突出一个“得闲饮茶”的仪式感。
排起长队的李山山茶饮,及其代表网红产品“碎米银子”。摄影/陈伟红
此外,新印1950,也汇聚了八方潮流,像是作为西南首店的喜茶·茶坊,以其中式茶饮的空间设计与贵阳本土的去茶山、宜北町等网红同台竞技;在北上广深被年轻人们排队抢爆的chiikawa公仔也闪亮登场,令众多贵阳人直呼“兄弟,你好香”;贵州本土的咖啡界隐士吾界咖啡,更是以主理人闻名全国的硬实力,彰显着贵阳作为新潮“咖啡之城”的城市魅力……
颇受贵阳本地人喜爱的茶饮宜北町。摄影/陈伟红
因而,从漫步文化空间到探访好玩潮店,来新印1950,你大可以来一场全天候的爽玩之旅——
喝一杯“碎米银子”“青瓜汤力冰美式”这样的创意奶茶、咖啡提振精神,再漫步于“新贵阳”70年的文化记忆之海,吃着糟粕醋火锅、泰餐与酸汤鱼等八方美食,最后再去滑板俱乐部、电玩城和酒吧来一把潮流夜生活。来“爽爽的贵阳”,可千万别错过这个贵阳文化700年轴线上,光耀绽放的新景观!
来新印1950,打卡不一样的人文贵阳。摄影/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