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这才是贵贵贵贵贵州!`) }}
来源:星球研究所
这里可能是中国变化最快的省份
就在这无穷无尽的山峦之中
(苗岭中的云海,摄影师@陈沛亮)
▼
7年时间
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翻一番
1年时间
它的公路会向大山深处延伸四千公里
1天时间
它大概就会新增70个5G信号基站
(公路数据为近10年公路增长数据平均所得,信号基站数据为2023年10月数据平均所得,图为连接开阳县与瓮安县清水河大桥,摄影师@尹刚)
▼
一年逛一次贵州
你也可能赶不上它刷新的步伐
当日新月异变得稀松平常
一切都在改变
一切又似乎没有改变
它仍然保留着中国最多的传统村落
仍然延续着斗牛、唱大歌、跳芦笙等节日习俗
仍然留存着大面积喀斯特森林、桫椤林等原始环境
(黎平县肇兴侗寨,人们摆起长桌宴迎客,摄影师@陶洪)
▼
这就是现在的贵州
无数的山、无数的时空
将新与旧、快与慢
同时握在手中
互联网也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了贵州
卷起一波又一波浪潮
“村超”、“村BA”的赛事刚刚落下帷幕
“第一避暑大省”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现在,它的风光、服饰、美食、民俗
又频频破圈
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摄影师@尹刚)
▼
内涵如此丰富的贵州
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01
造山
贵州的山
是看不尽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感慨
"天下之山,萃于云贵"
今天,借助遥感技术
人们数清了贵州有125.8万座山头
(黔南州荔波县的喀斯特山地,摄影师@魏建)
▼
要造这么多的山
需要“亿点点”时间
贵州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
经历了四次主要的造山运动
知名的梵净山
就诞生于贵州地史上第一次造山运动
距今大约有9亿年的时光
(梵净山红云金顶,摄影师@何雄周)
▼
大地接连的褶皱、升降活动
让贵州整体上西高东低
地势呈三级阶梯状
也让内部有很多褶皱和断层
奠定了它崎岖多山的骨架
(贵州区位及地形图,制图@郑艺&周晋宇/星球研究所)
▼
西部,乌蒙山气势磅礴
如一堵高墙横亘在云贵之间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图为乌蒙大草原上的云海,摄影师@杨孝)
▼
北部,大娄山苍山如海
主脉上的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娄山关是大娄山主脉上的隘口,扼川黔要道,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取得娄山关大捷,摄影师@高兴建)
▼
东北部,武陵山群峰林立
主峰梵净山最为知名
(梵净山,摄影师@李贵云)
▼
中南部的苗岭
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断续绵延
(苗岭主峰雷公山日出,摄影师@陈沛亮)
▼
但要形成更多的山
还需要“亿点点”积淀
贵州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海洋
而且海洋覆盖了大约7亿年之久
海洋生物出现、繁荣、消亡之后
在海底留下钙质的残骸
固结成面积广大的可溶性岩石
碳酸盐岩
(花江大峡谷,两侧山体岩石灰白,是典型的碳酸盐岩,摄影师@魏建)
▼
贵州大约62%的区域
都出露着这种“脆弱”的岩石
水溶解二氧化碳后呈弱酸性
能和这种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将它溶解
地表因此更加破碎
(图片示意水中的二氧化碳与一种碳酸盐岩(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碳酸盐岩因而被溶解、带走,摄影师@李威男,标注@张琪/星球研究所)
▼
尤其在贵州
温暖多雨的气候催化了这种反应
大地抬升、河流剧烈下切又增加了动力条件
因此发育了面积广大的岩溶地貌
所以在地表之上
峰林峰丛漫入天际
(万峰林与油菜花田,摄影师@焦潇翔)
▼
在地表之下
溶洞错综复杂
(毕节水西洞,摄影师@赵揭宇)
▼
当洞顶坍塌
这些溶洞会变成天坑、天生桥、喀斯特峡谷等
把崎岖的面貌坦露在地表之上
(溶洞洞顶坍塌后成为峡谷,如果峡谷中还保留着未坍塌的洞顶,就成为天生桥,摄影师@魏建)
▼
自然极尽它繁复的艺术
倾注最多的心血雕琢这片大地
中国再也没有一个省份像贵州这样
被山地覆盖得如此彻底
山地丘陵面积达到全省面积的95%
只剩下4%的平原和1%的台地
这是一片看不尽的风景
更是一种难以跨越的崎岖
02
翻山
广阔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
这些促使人类聚落繁荣的条件
都被群山截断
要想在这里扎根
只能自己创造生存条件
生计是最紧要的问题
平坦的坝子最适宜耕种
人们开挖水渠、发展水利
让有限的平地发挥最大的潜力
(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始建于明代,用分水坝将河流一分为二,既增加了灌溉面积,又能有效防洪,被称为“袖珍都江堰”,摄影师@水冬青)
▼
平缓的山头、近水的坡地
也都被开垦为良田
在从江县月亮山腹地
苗族、布依族、侗族
在缓坡上开拓出1万亩世代耕耘的土地
形成长达20多公里
落差有1千米的加榜梯田
(月亮山上的加榜梯田,位于黔南州从江县,摄影师@魏建)
▼
梯田中
农民们放养鱼、鸭
鱼、鸭捕食稻田中的害虫
鱼粪、鸭粪又促进水稻生长
从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
“稻鱼鸭共生系统”
(堂安侗寨的人们收获水稻,摄影师@赵高翔)
▼
山中少有的平地要留给农田
人们便尽可能减少房屋的占地面积
黔东南地区多采用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底部一半架空、一半放在山坡上
既能防潮、又节省了有限的土地空间
完美适应山地的崎岖
(从左至右分别为半干栏式建筑远景和近景,摄影师@AKZUI、黄晓海)
▼
今天,贵州的城市依然努力用有限的土地
安置更多的人口
(贵阳城区,摄影师@刘林鑫)
▼
就这样
人们在深山野岭之中开辟出无数的家园
不幸的是,它们被割裂在不同的空间
但越是阻隔闭塞
越是需要与外界相连
(贵阳黔春立交桥,黔灵山西侧山谷中的多层立交桥,摄影师@江南君)
▼
2000多年前
秦朝在贵州西北边缘的乌蒙山区开辟“五尺道”
尽管道路只能容下一匹马通过
但贵州开始与中原连通
600多年前
明朝认识到贵州处于入滇通道的重要位置
便大力整治贵州到周围四省的官方驿道
贵阳成为驿道的中心
贵州内部连通在一起
(贵州明代古驿道示意图,制图@周晋宇/星球研究所)
▼
约300年前
清朝整治赤水河河道
沿途四方商贾云集
(赤水河畔的茅台镇,清代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后,茅台随之发展成为水路转运枢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而更多的努力是在民间
人们要扛起生活的重担
就要翻越眼前的山、跨过家门口的河
明代的贵州人葛镜
倾尽家财、耗时三十年建成一座石拱桥
历时400多年,依然坚固如初
(葛镜桥,茅以升称之为“西南桥梁之冠”,摄影师@李贵云)
▼
沿河县乌江畔的崖壁上
纤夫们在陡峭狭窄的古纤道上
脚蹬石路、缓缓前行
用一声声嘹亮的号子拉动川盐入黔
(沿河县乌江山峡上的纤道,摄影师@李贵云)
▼
在毕节石板河村
从1999年到2002年
村民在垂直的崖壁上开凿了470米挂壁公路
结束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的历史
(毕节石板村挂壁公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是从古至今的贵州人共同写下的答案
山地催生了跋涉者
它给山中的儿女以光明和力量
给绝处求生者以机会和勇气
贵州,是属于勇者的福地
长征初期,红军屡屡受挫
而原定去往湘西的道路
早有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堵
所有人都在思考“红军该去向哪里?”
在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
毛泽东向党中央建议:转兵入黔
这是红军摆脱险境的唯一抉择
在各路敌军中,黔军最弱
红军兴许可以各个击破、扭转局面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的猴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定了转兵入黔的路线,请滑动查看,猴场会议会址和猴场古镇,历史上的商业重镇,摄影师@李贵云、陆伟平)
▼
于是,在湍急的乌江畔
在雄关漫道的大娄山
在赤水河等一道道天险面前
红军绝地求生
用最大的勇气、最灵活的策略
夺取一次次战争的胜利
终于甩开了敌人的包围
(贵州红飘带博物馆还原的红军长征场景,图片来源@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
▼
红军在贵州拨开了迷雾
由挫折走向胜利
贵州历史从此与“转折”二字紧紧相连
整个长征期间
红军足迹遍布贵州70%的县级行政区
贵州成为红军活动时间最长
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
给贵州广大地区带去革命的火种
这片经历重重考验的土地
也自此熔铸了长征精神
永远拥有了改天换地的勇气
(长征历史给贵州带来深刻的影响,今天的贵州,仍在从这条红色之路中汲取力量,图为贵州“红飘带”博物馆,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行浸式数字体验馆,图片来源@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
▼
改变贵州也确实是一场长征
这里有太多的角落
都需要相连
新中国成立前
贵州能够通车的公路里程只有1950公里
十几年后,公路修到了每个县
又大约过了四十年,每个乡镇通了公路
(月亮山上蛇形弯曲的路,连接着每个角落,摄影师@魏建)
▼
2001年
贵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2015年
高速里程增长到5128公里
连通了88个区县
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紫云县到望谟县高速上的火花特大桥,大桥上设计了一段用于掉头的“U”型匝道,这样两侧车辆可以共用一侧的高速出口,降低了工程难度,也减少了建设成本,摄影师@尹刚)
▼
2019年
硬化路增长到8万公里
连通了3.99万个村民组
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的伟大连通
(北盘江大桥周围,每一座村寨都有道路相连,摄影师@尹刚)
▼
现在
2.8万座公路桥梁飞架天堑
21万公里公路在山中盘旋
从前的驿道、纤道、山道
如今的铁路、水路、高速公路
古老的浮桥、吊桥、风雨桥、石拱桥
崭新的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立交桥
跨越古今,因为同一个目标出现
(下面三张图片中的七座桥,依次为为贵阳红枫湖上的三座桥、重安三朝桥、镇远古镇的石孔桥,摄影师@尹刚、陈沛亮、李云鹏)
▼
一代又一代人
翻越一座又一座山
将从前的“天下第一贫瘠之地”
变成一片“高速平原”
回头看
是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
但贵州的征途并没有结束
人们还需要面对更加广阔的生活
03
依山
山地丘陵占了贵州95%的面积
贵州人拥有的
只有山
山就是出路
纵是地无三尺平的崎岖
只要拼命生活、不停创造
就能将高山、群山、险山
都变成靠山
山地是农民的依靠
人们将平缓的山头开垦为茶园
贵州有700多万亩茶园
种植面积略低于云南,居全国第二
培育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等名茶
(湄潭茶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越来越多的黔货开拓出市场
贵州辣椒、刺梨的种植规模全国第一
三穗鸭、荔波蜜柚、贵阳折耳根、修文猕猴桃等
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00多个
(毕节威宁农民正在采收万寿菊,摄影师@罗大富)
▼
人们利用山间清冽河流与温暖潮湿的环境
让谷物发酵成极致风味
便有了茅台、习酒、珍酒、董酒等享誉全国的品牌
(赤水河也是一条美酒河,图为雨季的赤水河,红色岩层风化形成的土壤进入河流中,河流泛红,因此得名“赤水”,摄影师@杨建)
▼
多山的面貌还在更多方面
深刻地塑造着贵州的产业
陡峭的山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
人们在峡谷中建起一座座水电站
让贵州的水电装机容量冲上全国第四
(遵义乌江渡水电站,摄影师@尹刚)
▼
利用低廉的水电电价和温凉的气候
可以发展耗电量大且需要散热的大数据产业
华为、腾讯、苹果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贵州
带动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周围分布着华为、腾讯、苹果、网易、移动、联通、电信等多家公司的数据中心,摄影师@吴东俊)
▼
人们还利用喀斯特峰丛洼地
安置大型天文装置“中国天眼”
(天眼远景和近景,“中国天眼”坐落在一片峰丛洼地之中,摄影师@魏建)
▼
在都匀古典主义的山水之畔
建起西南最大的影视城
(都匀秦汉影视城,拍摄过《庆余年》、《琅琊榜2》、《天盛长歌》等众多古装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在百万座山头里
找百万条出路
而这么多的山
本身就是天然的旅游资源
据官方统计
贵州有3221座可供游人游览的山
假设每天爬一座
也要耗时9年才能看遍
仅2023年上半年
就有3亿人来到贵州
带来超3400亿元旅游收入
相当于贵阳2022年GDP总量的70%
(黄果树瀑布,摄影师@饶颖)
▼
当山成为贵州的依靠
人们更加珍视山的存在
贵州乡间自古就有在村寨周边栽种风水林的习惯
防范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密林掩映中的贵州岜沙苗寨,摄影师@王伟)
▼
人们虔诚地将鸟兽鱼虫、林木花草的纹样
印在民族服饰上
表达着对自然朴素的敬畏
(第一张图为摆贝苗寨中的妇女正在画蜡染的纹饰,第二张图为肇兴侗寨中的蜡染作坊,摄影师@水冬青、吕威)
▼
曾经这里广大的岩溶地貌以及大规模开垦
让它成为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地区
如今贵州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
石漠化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
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优势
(荔波小七孔,摄影师@杨捷)
▼
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山地公园省”
无论是孤峰、峰林、峰丛
还是天坑、峡谷、溶洞
山地景观可以一次看遍
(罗甸大小井喀斯特地貌,摄影师@魏建)
▼
它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
全省13%的面积都是自然保护地
如“黑叶猴的乐园”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的黑叶猴,一般灵长类动物喜欢栖息于林冠,但黑叶猴晚上栖息于洞穴,因此适合在贵州生存,摄影师@谢建国)
▼
如“黑颈鹤的家园”威宁草海
(威宁草海上的黑颈鹤,摄影师@尹刚)
▼
还有45个国家湿地公园
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首位
(施秉云台山,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摄影师@尹刚)
▼
如今,全国20%以上的动植物物种
在贵州这片不到全国2%的土地上
自在地栖居
(黔金丝猴和桫椤,桫椤是一种少见的树形蕨类植物,摄影师@崔多英、何雄周)
▼
人们翻越山、依靠山
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敬畏山、保护山
守护着悠然的山地生活
04
尾声
谁创造了这样的贵州?
主角不止一个
是数亿年的地质活动
给了贵州苍莽的群山
也是每一个来到这片土地的人
他们曾经艰苦地开拓
曾经勇敢地战胜
(长征期间,红军在贵州取得“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多次战役的胜利,艰难扭转了困局,图为“红飘带”中还原的长征场景,图片来源@贵州“红飘带”(长征科技艺术馆))
▼
将翻山越岭的魄力
将绝处求生的勇气
将依靠山守护山的智慧
熔铸进贵州人的血脉
(图中红色建筑为“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今天的贵州人依然在回望历史中获取前行的力量,“红飘带”后方是贵阳龙洞堡机场,前方是多彩贵州城景区,摄影师@张晋铭)
▼
打破山的阻隔
找到山的宝藏
如今,贵州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崎岖了
但群山的环绕依旧会让人产生重重的联想
想起筑路者的车轮碾过汗水
想起赶路人迎着晨曦出发、披着星光到达
想起如今几分钟便走过的路
曾羁绊了多少贵州人的一生
而贵州已不必担忧这些旧日的艰难
纵是无尽的苍山
无尽的河川挡住去路
也总会有无穷的人们
开启无限的征程
(格凸河上,阳光穿洞而过,摄影师@尹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