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贵州,全中国最能吃火锅的地方`) }}
来源:日食记
你最多同时跟多少人在一张桌子上吃过火锅?
我的答案是,1000 人。
千真万确,因为我去贵州过苗年了。
贵州这个省份被低估得太严重,我们团队里一些年轻人第一次去贵州后,都大吃一惊。
“贵州人太坏了,怎么瞒着大家偷偷吃这么好?”
我们辗转了4个城市,钻进大山里和人群,拍摄花了半个月,剪辑更是熬了好几晚。
希望这篇图文,能让更多人一起来发掘这份巨大的宝藏。
贵州不仅好吃,还是全国美食界的扫地僧,便宜又多到让人惊叹,名副其实辣椒王国,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火锅。
我愿意称之为“火锅宇宙”。
这里连打工人的工作餐,都会选火锅。
毕竟贵州吃火锅量多又便宜,蔬菜米饭免费,再加盘腊肉,两三个同事拼一锅,人均不到20块,吃得心满意足然后回去上班。
就问还有谁?
有这条件,谁不乐意顿顿吃火锅?
我们想象中的火锅局,无非就是几人围着一口锅。
谁曾想苗族人在13年一回的鼓藏节上,会举办长到离谱的户外长桌宴——
几百米长的桌子,几百口锅一起沸腾,上千人一起吃火锅。
这景象,我们都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
但吃在这顿千人火锅之前,我们打算热身,感受一下当地村寨人家过苗年的样子。
开场就是暴击——拜年造成的交通大拥堵,我们扛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足足走了六里地。
跟我们一起走的,还有苗家村寨居民的亲戚们。
大家都精心准备了年货,扁担挑着、手里提着,脸上都是俩字:高兴。
我们双手提满了礼物,来到事先联络好的小杨家。
小杨一家人当天宰杀黑毛猪,款待大家吃上鼓藏肉,还让大家拿上猪腿,满载而归,这无关客气,是流传下来的规矩。
苗家的年菜并不复杂,重在食物的原味。
鸡鸭鱼酒,四方亲朋,聚起了这顿小型而亲昵的长桌宴。
等到户外办千人长桌宴的当天,我们看着天气阴雨绵绵,都很担心。
“这长桌宴不会取消吧?”
但雷山人毫不担心。
“日子是长老们夜观天象定下来的,下午一定晴空万里。”
很快到了下午。
我们抬头看着这大晴天,大写的服气。
近距离看苗年,真的太美了,街道上就像流淌着银河。
刀耕火种的历史和浪漫的花鸟树影,都被巧手一针一线绣于衣裙之上。
闪耀的银饰,是她们对星月宇宙的崇拜。
节日是祖先传下来的,其实苗族年轻一辈,很多都说不出来由。
我们采访一位苗家姑娘,她说只记得自己人生第一次过节还是只知道唱歌跳舞的孩子,等再次过节就已经到成家立业的年纪了。
13年一个轮回,贯穿了他们一生。
饭点和日落同时到达,重头戏终于来了。
半公里的长桌,能坐上千人,几百口火锅同时沸得火热。
这次的宴席,和我以往参加的不太一样,需要买票入场。
票,就是这根苗绣围带。
我喝到了传说中的鼓藏酒。
酿了13年,喝完会再酿新酒,等下一个13年。
喝鼓藏酒有个规矩,祝酒歌一旦起调,歌不停,酒就不能停,这个仪式叫“高山流水”。
其实来之前查资料时,在网上见过一些杂音,“搞这些,不就是借着旅游为商业目的吗?”
但真的当我来到这里,看着身旁围坐的陌生人和自己一样,从天南地北奔赴而来,为了共同感受这个古老的节日。大家素昧平生,却可以一次次举起酒杯庆祝,心中是感动的。
被大山环绕的小城,因为节日和人群的到来而变得富有生机。
商业或许会打破一些传统的严肃和安宁,但传统因为商业的出现,而被更多人看到。
大山岿然不动,但外面的世界来看它,让它不至于被忘记。
这么想来,也没那么糟吧?
来贵州的这些天,除了过鼓藏节,我们还吃了不少不为人知但好吃到不容错过的火锅。
下面列举一些,欢迎大家去品尝,暖一暖这个冬天。
贵阳 · 豆米火锅
平平无奇的四季豆,当被混合进糟辣椒和番茄中成为了锅底,你只需隔着马路远远闻一下,就香得头掉。
等到豆米煮出沙,变得软烂,试试汤汁浇米饭,好吃到话都不想说。
这家生意是真的好,老板的弟弟负责下厨,据说多的时候每天要炒200锅。
六盘水 · 地摊火锅
一顿地摊火锅,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贵州的地摊火锅在过去,由各家分享食材相聚而食,演化如今成了随处可见的美味。
当地人形容地摊火锅,“闻着臭,吃着香”。
那一点“臭”来自于发酵过的豆豉,把它和舂打成糍粑质地的辣椒,以及火锅的料油一起炒,极致挥发香气,让人走不动路。
按人头15元一位,一个锅底,一盘肉,蔬菜和米饭免费,还不限量,人间值得。
一口咸,两口鲜,在嘴里百转千回。
六盘水 · 烙锅
烙锅是我见过最科学、合理的烧烤,没有之一。
但很可惜,这么好的烧烤,你在贵州之外的城市却很少见到,不像日式韩式烤肉店那么大行其道。
当地人口中,它读(luò)锅,吃它不用换烤盘。
因为烙锅特殊拱形结构,把烧烤区域划分成了高温区、中温区和油浸区。
顶层高温区,永远留给新加的食材和肉类。
中间中温区,用来保温和慢煎。
底部油浸区,用来炸豆腐和韭菜,还是个“加油站”,为高温区提供油水避免烤糊。
这结构的合理性和丰富的烹饪方式,就问还有谁?
烙锅的蘸水,更是香到让我们心痒难耐想偷师,老板胡姐说,她家的糊辣椒甚至用了十几款辣椒去拼配,反反复复微调了很多年,才最终确立了想要的味道。
他们家还有一款带折耳根的湿蘸水,攒劲的佐料通通在碗里,带贵州基因的我的最爱。
凯里 · 红酸汤火锅
为了一口红酸汤,我们来到了凯里。
临近饭点,当地的张叔留我们在家吃饭,给我们吃上了凯里最传统的红酸汤鱼,鱼要先自己钓的那种。
红酸汤最灵魂的原料,就是毛辣果,也是番茄的远方亲戚。在没有新鲜毛辣果的冬季,这里的居民随手就能从冰箱掏出几颗冻毛辣果。
毛辣果一般8月成熟,跟白酒和盐一起腌制半年。天然的微生物加速酸质的形成,加入的白酒遇酸发生酯化,风味绝佳,撞入米汤汤底后,就成为了鲜美的红酸汤。
红酸汤是中国人自己的冬阴功,这是一种酸辣过瘾的味觉体验,最容易唤醒你的食欲。
冬天能喝口红酸汤,太幸福了。
多吃几口火锅吧。
人生不过七万顿饭,热乎的人情,也能随着吞咽浇灌心里的荒芜。
恰如在这次旅程,我们萍水相逢,共享了人生的一小段时间和七万分之一。
对贵州人来说,人活一辈子,是活一场回音、几个瞬间,和几次十三年的轮转。
在年复年的轮回里,每个普通人的时间都会被打上记号,每到节日就仿佛回到起点,提醒你,又轮回了一次。
但人生的高光和遗憾,不会因为这样的提醒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是嗟叹一声:这时间过的可真快啊。
记住这些瞬间,然后继续赶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