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terTitle(`迪奥、巴宝莉都从她身上寻找灵感?贵州以美丽回答一切`) }}
来源:一条
前不久亮相的《迪奥与艺术》(ART'N DIOR)展上,一件西装套装尤为引人注目。这是迪奥最为经典的廓形设计,束起的腰身与柔美的肩线衬托出女性之美。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贵州最为原始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利侗寨。
由女装创意总监玛丽亚•嘉茜娅•蔻丽设计,融合贵州侗族挑花工艺的迪奥套装
在大利侗寨,妇女们总是聚坐在一起,编织花带或是衣服,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敬意。她们的作品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最终让大利侗寨挑花工艺出现在了迪奥的高订工坊之中。
巴宝莉苗绣纪录片《皮肤之下》
不止是迪奥,贵州已成为顶尖艺术家灵感的花园。爱马仕曾使用贵州的苗绣纹样设计了一款丝巾;巴宝莉特地前往贵州凯里采访当地女性,拍摄了纪录片《皮肤之下》……
图片来源:《芭莎艺术》;摄影师:黎怀南;造型:范书淼;妆发:Daniel Zhang
图片来源:《芭莎艺术》,策展人:董浩
最近何超琼的苗绣写真,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贵州元素与时尚结合后迸发出的强大魅力。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何超琼,气质华贵非凡,更凸显了苗绣在传统手工艺之外的文化内涵。
阳明洞。余岚摄
如果你还没有深入了解贵州,那就错过太多了!贵州有着“文化千岛”的称号,从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代表之一的“黔西观音洞”文化、到明代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的“心学”、再到近现代红军四渡赤水、召开遵义会议的红色文化……
奇绝山水与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赋予了贵州极为独特的美学气质,而这种深藏的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发现。
去年底,贵州邀请了十多位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参与“贵州美学探索之旅”,前往贵阳、遵义、六盘水、铜仁、黔东南多地进行采风,拍摄了艺术文旅纪录片《艺起游贵州》。
在这趟旅程中,艺术家们攀登了壮阔雄奇的梵净山,探访了西江千户苗寨,亲手尝试了侗族蓝染,也吃过特色的酸汤鱼与折耳根……一路上,与壮阔天地对话,更从贵州丰富的人文艺术中汲取灵感。
前不久,由当代艺术家任哲、夏航、郑路、由金、孙浩在贵州采风后共同完成的文旅IP正式发布。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作为原型,加入众多贵州独有的文化元素后,代表了贵州良好的生态与多彩文化的“多彩宝”IP诞生了。
“多彩宝” 表情包
贵州的“多彩”到底体现在哪里?诗人所说“江从⽩鹭飞边转,云在青⼭缺处生”的地方究竟有多美?从《艺起游贵州》纪录片中,可以一窥贵州的魅力。
在贵州,音乐是一种通行的交流方式。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盘歌、八音坐唱……与其说是民歌,它们更像是一种民间文学作品,人们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记录生活,在苍茫浩渺的时空中形成了自己的口传史诗。
侗族大歌。石南岭摄
布依族的盘歌,就像是一部特殊的“百科全书”。劳作、仪式、爱情、历史传说……都被记录在了这些或空灵悦耳或喜庆欢腾的歌声之中。歌唱成为了记录生活,延续文化的方式,也让每一位布依族人都成为了歌手与诗人。
贵州六盘水,当地人演唱布依族盘歌
当站在美丽的乌蒙大草原上,聆听布依族人唱起欢迎客人的盘歌,正如艺术家由金所说:“大自然永远能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在这种开阔里,你整个人反而更能静下来。”
“多彩贵州·别有洞听”溶洞音乐周。图片来源:绥阳县委宣传部
对音乐的热爱,已成为贵州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音乐绝非高高在上,它可以跨过围墙、跨过高山,像大草原上的风一样自由。
亿万年前的古老溶洞,也可以成为音乐会的舞台,让当地人和游客一起挥舞着荧光棒,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天然混响。
贵阳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皮定均摄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支民营职业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前不久的“路边音乐会”上,70多位演奏家在车水马龙的黄金大道边,不设门槛、不收门票,为所有路过的市民送上美妙的音乐。
贵阳路边音乐会·黄金大道交响乐。图片来源:贵阳交响乐团
金黄色的梧桐树下,当大提琴的琴弦拉响,仿佛与千年前乌蒙草原上的歌声形成了跨时空的共振。音乐如同一条绳索,将千年前与千年后连接在一起,更连接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当歌声响起,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就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
在黔东南的肇兴侗寨,“蓝染”是一门流传了上千年的手艺。将新鲜的蓝靛草捣成泥,浸泡出汁,再将纺织出来的白色侗布浸入染缸,最终染成深浅不同的蓝色……
侗寨里,这抹特别的蓝色随处可见。为了让染出的布料更美丽,侗族姑娘们还会用蜡在布料上画出图案,而世代相传的靛染纹样,不仅美观,还记述着各种传说与历史。
民族服饰。RK 摄
居住在贵州的苗族,以苗绣闻名。没有文字的她们,以针线为笔,布匹为纸,用丝线来标注山川河流,记录动物与花朵,一针一线中,蕴含了生命的来处与去处。
位于六盘水腹地的水城,则拥有充满当地特色的水城农民画。“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造就了清新淳朴、用色鲜明的风格。日常生活、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生活中有趣的一切,都能成为绘画的题材。
丹寨锦鸡舞。陈卫中 摄
在贵州,艺术始终根植于大地。山水、花草、动物,从天上的飞鸟到水里的游鱼,从山川的轮廓到人事的变迁……都成为每一位“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她们在一针一线、一笔一划之中,融入了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模特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展示含有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
而这种对美的热爱与诠释,是全人类共通的追求。前不久的 2024 米兰春夏时装周上,苗绣服饰登上了秀场。超越民族手工艺之外的大美,得以被全世界看见。
如雕塑家夏航所说,艺术从不是高高在上,它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与生活的一部分。而贵州蓬勃又富有生命力的美,正在于此。当世世代代的贵州人用针线、布染、绘画记录下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不朽的美丽也就此诞生。
电影《路边野餐》里,主角陈升曾做过一个美梦,梦里他先看到了一块苗族蜡染布,接着穿过隧道,来到了一个叫“荡麦”的地方。
“荡麦”在凯里苗语里,意为“不存在的地方”,凯里同时也是导演毕赣的故乡。透过电影镜头,这片云雾缭绕、神秘又浪漫的土地成了无数文艺青年的向往。
如今的中国电影里,贵州元素屡见不鲜。这一方面归功于从贵州走出来的电影人:《地球最后的夜晚》导演毕赣、《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在他们的镜头下,贵州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影像气质,隐秘而梦幻,湿润又质朴。正如陆庆屹说的那样,“尽管在远方,但(对故乡)心理上的联系不会因此就弱了,反而这绳子绷得更紧,收拢的力量更强。”
另一方面,则是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从未消亡的戏剧文化。最初为祭祀仪式的傩戏是中国戏剧的起源之一,而贵州则是中国傩文化分布最广、品种也最齐全的地方。
《艺起游贵州》纪录片中,艺术家任哲和演员向佐一起参观了“傩戏之乡”铜仁的傩文化博物馆,不同材质、不同形态的面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够感受到它是创作者对很多事情深度思考之后产生的提炼,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很多营养。”
任哲的“多彩宝”盲盒设计,也从傩戏面具中汲取了灵感
从千年前的傩戏,到千禧年后的新一代电影人,擅长从最为朴素、粗粝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提炼和萃取,是贵州戏剧文化的特征之一。小人物的故事总是如此的吸引我们,或许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是最好的艺术家。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有超过 90% 的地貌为山地和丘陵,这给予了贵州独特而美丽的风景,令贵州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之一。
万峰林。陈剑平 摄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被称为“天空之境”的梵净山、磅礴耸立的万峰林、号称“中国丹霞之首”的赤水丹霞佛光岩……贵州山脉无不奇崛。
黄果树瀑布。杨明亮 摄
条条山脉之间,又有奔涌的河流穿行其中,如同一条条珠链,将秀美的山水串联。黄果树瀑布壮观雄浑、马岭河瀑布绮丽壮美、荔波小七孔如梦似幻……千姿百态的瀑布景观,更让贵州有了“千瀑之省”的美名。
赤水市乡村公路。刘朝富 摄
美景之外,如此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也让贵州各个区域的开发难度增大。而生猛又进取的贵州人,选择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崇山峻岭之间,累计建造了 3 万多座桥梁。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的动脉,也与自然山水融合,成为了崭新的风景。
马岭河大桥。唐可可 摄
有人说,贵州之美,在于纵横磅薄的奇绝山水;也有人说,贵州之美,在于它悠远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但最重要的,或许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拓进取,对待生活的饱满热情。在这里,艺术从不只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的玻璃柜后,更鲜活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贵阳市金融城。王如飞 摄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的总结也正道出了贵州美学气质的核心。
贵州的美,复杂而又统一。说复杂,是因为这里拥有高山峻岭、草原湖泊等多样化的地貌,又生活着多个世居民族;说统一,又因为这里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如出一辙,始终充满开拓精神,包容并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每一个都是生活的艺术家,正用热情与奋斗,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