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柚子只能吃几瓣?为什么不想吃糖的时候也得吃?为什么饮食和运动控制得很好也会犯病?为什么这么瘦也会高血糖?
今年11月14日,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在大多数患病时间里,糖尿病患者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因此,教育民众保持饮食与运动的平衡,依然是目前防治糖尿病最好的手段。
被“糖”捆绑后,对抗与和解
有意识地控“糖”,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
一周前,刚大学毕业的李丹被确诊糖尿病。
身高1.6米、体重不到100斤的李丹怎么也没想到,她认知里的“中老年病”,静悄悄地降临在自己身上,“太突然了,我也不是那么爱吃甜食的人。”
医生告诉李丹,她因急性胰腺炎而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继发性糖尿病。
餐后两小时,医护为糖尿病人取血测量血糖
糖尿病有1型、2型、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相对较少,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
1型糖尿病每年发病率接近十万分之一,且初次发病大都在30岁以下。25岁的贵阳姑娘宋佳,5岁时就成为这“极少数”。
饮料、蛋糕等食品,在宋佳的童年几乎属于禁忌品,但她会有顶不住诱惑的时候,仍会偷偷买一些小零食。
中考前一周,宋佳因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住院一周。从那以后,宋佳更自觉地抵制高糖类食物。
宋佳需要对抗的,不止是“糖”的诱惑。
正常人血糖偏低,比如长时间没有进食,人体会启动反向调节机制,升糖激素会增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而糖尿病人的反向调节机制是缺失的,他们可能随时随地发生的低血糖,甚至重度低血糖。
“低血糖犯了,那时候不想吃糖也得吃,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更麻烦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无法像常见的2型糖尿病患者那样,以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等方式治疗。
连续20年,每日三餐前、每晚睡觉前,宋佳都要在腹部注射胰岛素。青春期时她尽可能避开周围人的注视,找个角落为自己打上一针。如今,即使在人来人往的公共餐厅,她注射时也能淡定自若。
这是一种和解。
内分泌科护士问询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调理情况
内分泌科医生的28年:诊疗与陪伴
宋佳的主治医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娟。从业28年,也陪伴了宋佳20年。
去年,杨娟接诊了刚满1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浩浩,刷新了她从业以来,所诊疗患者的最小年龄记录。
“他一看到‘白大褂’就嚎啕大哭。”杨娟很心疼。又是一个“宋佳”,严格控糖、注射胰岛素,将从男孩尚未记事起,伴随他一生。
杨娟表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更在于患者及家人的日常自我管理。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遵照执行。当他们无力控制好的时候,再调整方案。”
据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提供的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糖尿病患病率为9.4%,也就是说,每1000人里,有94名糖尿病患者。
20多年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日常住院病人约10人左右,至今年这一数量已翻了10倍以上。
“值得庆幸的是,因酮症酸中毒而重度昏迷的患者大幅减少。”杨娟说,曾经来住院的患者大多因酮症酸中毒昏迷,需紧急抢救,而如今这样的情况每年不超过10例,“市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这与广泛的宣传教育有关。1998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设立内分泌科,每月都会组织开展防治糖尿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范围早已扩及到市民。此外,他们还通过微信平台创建了“糖友”群,患者们可随时线上咨询,医护们也可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开展2022年糖尿病日活动
认知与管理,一同走向明天
“每天可以吃一个苹果。如果还想吃梨,那么就吃半个苹果加半个梨。”
“柚子可以吃,但请把食用单位量从‘个’改为‘瓣’。”
“如果你中餐吃了一碗蛋炒饭,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你今日份的油量,提前用光了。”
“不仅要控糖,还要控盐。正常人每天不高于5克,糖尿病患者更要控制。请注意,酱油含盐,薯片等零食也含盐。”
…………
——糖尿病患者问医生什么能吃、什么不用吃,杨娟总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教他们“控糖”。
临床诊断中,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当空腹血糖值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或服用75克无水葡萄糖两小时后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长期的高葡萄糖,会损伤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胁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大脑,也会致使明、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或下肢截肢。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同样无法逆转。目前医学只能用药物控制,以减慢并发症的进程。
最明显的,一个小伤口,糖尿病患者要比正常人难愈合。
有位6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一年时间住院三次。皆是因修剪指甲后损伤皮肤,一两毫米伤口久难愈合、感染不断。患者感慨:“剪一次指甲,住一两月院。”
近几年杨娟接诊了越来越多的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即血糖比正常值高,但未达到糖尿病水平的程度。“这一类人群,我们有义务的去提醒他,强化认知,并指导他们正确控制,让他们能够回到正常人群。”
早在2010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社论称:“不断取得突破的药物研发可能会打赢控制血糖的战斗,但如果没有公共卫生层面的进一步介入,我们终会输掉对糖尿病的战争。”
“防治糖尿病,确实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关注。”杨娟憧憬,或许未来治愈糖尿病的药物或方法终将问世,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仍需通过教育来保护明天。
(本文所有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本网记者:李思瑾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
相关新闻
贵州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06起 2022-11-14 | |
贵州“三大机制”提升地灾监测预警实效 发布预警信息近600万条 2022-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