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李远莉 杨昌鼎 高琦) 11月14日,记者从贵州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近五年贵州省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06起。
“贵州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杨兵介绍,2018年,贵州省入围全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近五年,是贵州省地质灾害排查调查最深入、监测预警最细化、综合治理最科学、能力建设最全面的时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可以概括为六个“不断完善”。
发布会现场
“统一领导和基层自治”的防治指挥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建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防治指挥体系,调度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治工作。同时,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以乡、村两级为主体,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提高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识灾、避灾、防灾、减灾的能力。
“隐患点与风险斜坡”的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完善。针对大量灾害发生在台账外的问题,强化隐患“全生命周期”管控,从传统的以隐患点为主要管理对象,转变为以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为管理对象的“点面双控”风险管理。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防止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人防与技防”相融合的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灾害什么时候发生”一直是防治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对此,省自然资源厅一方面完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推动一线监测从“无责任的义务”向“有报酬的责任”转变,积极开展“有奖报灾”等活动。另一方面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升基层临灾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
“治理工程与绿色防护”的生态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探索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废弃地修复、耕地整治开发、自然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资金整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工程措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要求,修订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并执行治理工程过程监管制度,强化治理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保护,确保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不断完善。充分借鉴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新机制,将集中安置点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做好避险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乡村振兴。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还探索衔接房地产等方面政策,通过购置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国有存量房等方式,推动避险移民搬迁。
“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整合,推动防治资金投入多渠道、多样化。完善特大型项目储备制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各地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要求,落实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
“自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全省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06起,在防治工作中有效处置险情599起。”杨兵表示,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继续推进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彭奇伟
相关新闻
贵州实施地灾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 消除10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2022-11-14 | |
贵州“三大机制”提升地灾监测预警实效 发布预警信息近600万条 2022-11-14 | |
“人防+技防” 贵州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2022-11-14 | |
【高清组图】武警六盘水支队开展刺杀对抗训练 2022-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