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如今“道路修到化屋基,移民集中建新居”。
从前全村600多劳动人口70%靠外出务工赚钱,如今有近400人回村就业、创业。
从前村办产业基本为零,如今“三黄”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让“苗家儿女笑眯眯”。
从前村里只有停靠在化屋渡口的“小船只”,如今广州珠江上有了推广品牌商品的游船“化屋号”。
从前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450元(2012年),如今人均达到19304元(2021年)、增加了近8倍。
许蕾 贵州日报社 杜朋城/摄
采访中,说起十年来“化屋基”的变化,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一口气说了五个排比式的“从前、如今”。
化屋村又名化屋基,苗族人口占96.7%。许蕾自担任副乡长以来,就是化屋村的联系乡领导。2022年2月,党委副书记许蕾担任了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化屋、仁慕、东风、群益等四个村联合成立联村党委后,她又被任命为党委书记。
说起化屋村的过去,村里的老人们说,化屋村“守着大河没水喝”。饮用水、生活用水只能从离村数公里的哈冲洞用木桶去背水喝。村民杨龙回忆说,小时候去新仁乡读书,必须过悬崖上的手扒岩,然后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当时吃完家里带来的红薯等干粮后挨饿几天是很平常的事。
放眼望去,近处的化屋新村与远处的鸭池河大桥相映成景
“改变已经发生。”许蕾说,近年来,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他们的“三黄”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慢慢有了起步。
许蕾说的“三黄”产业,指的是黄粑、黄姜、黄牛。她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建成2个日产1000公斤的黄粑厂,种植黄姜400余亩,养殖商品肉牛400头。
“村里产业贡献对村里发展贡献可大了,不光带动就业,今年6月30日,村里的产业还实现了第一次分红。”她说,“我们注册了‘化屋黄粑’商标,解决了村里四五十人的就业,把小黄粑卖到了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
肉牛养殖,是由联村党委班子成员领衔、合作社集中饲养的。她介绍说,8月底9月初400头肉牛全部卖了,实现利润近100万元。“下一步,计划再增加养殖1400头黄牛,用联村党委带动更多的村一起发展”。
在化屋村,清代末期开始就有种植小黄姜的传统,曾经一度被列为朝廷贡品。
“这里种出的小黄姜汁多渣少,辣味十足,市场销路较好。我们去年种植的100多亩小黄姜收益不错,今年的400多亩,扩大到了东风、群益村。”她说。
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作为少数民族村寨,化屋村苗族人口占比高,家家户户擅长苗绣制作。2019年,化屋村引进蜡染刺绣扶贫车间,让村民的刺绣技艺得以施展。
如今的化屋村,已经建起了1600平方米的苗绣生产新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发了系列苗绣文创产品。
乡村旅游,让化屋村变得热闹起来
“更‘火’的还是乡村旅游。”许蕾说,化屋村的游客以贵州为主,也有不少来自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广东等省外地区。目前,全村有39家农家乐、21家民宿,去年接待了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
老党员杨梅的二儿子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儿媳妇参加了厨艺培训。杨龙以房子入股“花都里”民宿,一年多时间的分红就超过10万元。赵勇家的农家乐和民宿,每次接团的收入能有3000元左右……因为乡村旅游,村民们获益很多。
日子越过越好,化屋村的苗族同胞便开始自编歌谣传唱:“道路修到化屋基,移民集中建新居;全靠党的政策好,苗家儿女笑眯眯。”
“让我觉得欣喜的是,去年以来,化屋村有20名青年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更强了。”许蕾说,作为化屋村的“领头雁”,我有信心带领全村一起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化屋山居图”。
本网记者:彭奇伟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 蓓
相关新闻
【党代表的贴心话】韦兰:我是警察,也是“妈妈” 2022-10-21 | |
【党代表的贴心话】韦子涵:马尾绣里是水族妥妥的幸福感 2022-10-20 | |
【党代表的贴心话】刘秀祥:育新人,是小志向也是大梦想 2022-10-19 | |
【党代表的贴心话】刘秀祥:育新人,是小志向也是大梦想 2022-10-18 | |
【党代表的贴心话】韦兰:我是警察,也是“妈妈” 2022-10-20 | |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 尺度比银河系大20倍 2022-10-20 | |
【贵州这十年·奋进医瞬间⑤】黔医人才茁壮成长杏林芬芳 2022-10-20 | |
九个关键词“点睛”贵州发展精彩答卷 2022-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