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这座万米隧道,到底有多难?

2022-10-14 09:14来源:多彩贵州网

  1600多个日夜,执着坚守!

  1600多个日夜,接续奋战!

  1600多个日夜,攻坚克难!

  10月13日上午11时,伴随着“轰隆”一声炮响,由贵州公路集团承建的“贵州第一隧”——重遵扩容项目桐梓隧道右幅顺利贯通,桐梓隧道进入全幅贯通倒计时。

  这是2018年4月开工建设以来取得的最大突破性进展。

  300余名建设者,经过4年半的艰难施工,在征服巍巍大娄山脉的进程中披荆斩棘、战天斗地,终于打通“山隔”,消除“水阻”,迎来单幅贯通的胜利曙光,为重遵扩容项目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成绩来之不易。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搂着肩膀、互相拥抱,大家欢呼雀跃,庆祝着自己与这座隧道的成长。

  穿梭3条断层破碎带、多次穿越不同地层,这座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超级隧道”承载着沿线广大群众的期望与重托,更直接决定着重遵扩容项目全线的通车时间。其建设过程到底有多难?让小编来为你一一“数说”。

  一万米——贵州高速最长隧道

  全长一万米(10.497公里)的桐梓隧道,是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段(贵州境)扩容工程的最长隧道,也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第一长隧道和单端掘进通风里程最长的隧道(通风距离最短为3公里,最长达4.6公里),第一座独头掘进超过4.7公里的隧道,其建设长度在全国同类型在建高速公路三车道隧道中也名列前茅。

  “两高两大三突四长”——全线最难

  桐梓隧道堪称重遵扩容项目全线的“咽喉”工程,是全线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隧区穿越3条断裂带,12次穿越不同地层,几乎囊括了复杂断层、高地应力、高瓦斯、瓦斯突出、煤层采空区,以及溶洞、暗河、突泥涌水等各种不良地质风险,被认为是贵州在建高速公路风险最高的隧道。

  其建设难点可用以下几点来概括:“两高两大”,即地应力高、瓦斯浓度高、大涌水、大断面;“三突”,即突水、突泥、瓦斯突出;“四长”,即里程长、独头掘进距离长、通风距离长、反坡排水距离长。

  由于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桐梓隧道发生达500余次变更,工期也由原来的48个月被迫延期至少达62个月。

长距离反坡排水

  在施工过程中,隧道突泥涌水险情频发,最大突涌量可达到5.8万立方米每天,蔓延地带长逾6公里,巨大的涌突冲力可将洞内施工设备瞬间推移至30至50米远。且左幅ZK37+720至ZK37+930,右幅YK37+770至YK37+990段埋深达640米,以软岩为主,最大水平应力14.74~22.87兆帕,竖向应力在14.53至15.11兆帕,开挖围岩在高地应力的作用下会出现岩爆和软弱大变形的现象。

桐梓隧道经过区域ZK34+631处出现大型溶洞

突泥险情

涌水导致进出车辆无法正常通行

  10余次瓦斯突出

  作为贵州第一例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非煤瓦斯突出隧道,桐梓隧道穿越龙马溪组地层,炭质泥岩发育,在东山背斜及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发生瓦斯突出现象。非煤系地层瓦斯突出段落长约290米,施工处置极其繁琐,给项目建设安全和进度造成巨大困扰。

  隧道ZK39+890至ZK40+090(200米)和YK39+970至YK40+210(240米)穿越煤系地层,为高瓦斯地段,经常伴随着煤(岩)和瓦斯突出、(煤)瓦斯燃烧、(煤尘)瓦斯爆炸等安全风险,瓦斯绝对涌出量约1.37至7.17立方米每分,煤层瓦斯压力最大达1.5兆帕,至今已出现10余次瓦斯自燃现象。

建设人员利用C6钻机打孔排放瓦斯

  截至目前,桐梓隧道左右幅已累计掘进20982米,完成总工程量的97.28%,左幅现仅剩约83.9米即可凿穿,预计今年11月底将实现全隧贯通。

  本网记者:程曦

  通讯员:刘介 宏罗松

  一审:郭秋含

  二审:丁 ?z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