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着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骅骏铝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工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持续增强;33.85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新市民”,喀斯特山区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中国四季康养之都”……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黔西南州发展史上极为不易、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黔西南州坚决有力贯彻落实省委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两大一高”主基调和“五个主战略”及“十条主路径”,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走过刻骨铭心的历程,积累弥足珍贵的经验,取得殊为不易的成绩。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在兴仁市巴铃镇重工业园区,贵州龙凯科技有限公司轮毂产销两旺。据该公司销售总经理胡永江介绍,2021年,公司生产销售轮毂60多万只,产值突破1.6亿元。现在公司每天生产4000多只轮毂,产品供不应求。
兴仁市以电解铝项目为招商引资基础,引进贵州路兴碳素、骅骏铝业、轮毂厂等企业,健全“煤电网铝+”循环经济产业,现有铝关联企业10余家,实现产值约80亿元,带动就业2100余人。
义龙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已入驻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羚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致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致力于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经济发展赶超进位
五年来,以“煤电网”为基础,延链新材料、铝产业、现代化工、新能源、钢铁、新型建材、大数据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在黔西南“遍地开花”,二产增加值由298.31亿元增加到523.29亿元、年均增长10.3%,二产占比从32.1%提高到34.7%。
普安县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安龙县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撑起农民致富伞。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十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6家,加大冷链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新型产销格局,一产增加值由188.84亿元增加到265.29亿元、年均增长6.6%。
山地旅游加快发展,全州建设旅游项目456个,新增4A级景区9个,建成体育运动基地12个,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获“中国四季康养之都”“世界春城”称号……实现旅游总收入2907亿元、年均增长24.23%。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由929.14亿元增加到1506.37亿元、年均增长10.2%,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金门广场,每晚都会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围着篝火跳起“阿妹戚托”舞,舞出了新时代新市民的幸福。
作为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安置点的阿妹戚托小镇,是一个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扶贫示范小镇。
放眼黔西南州,新建的36个新市民居住区成为33.85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家园。
10个省级城市综合体和40个城市公园拔地而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8.63平方米提高到11.8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3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65平方公里;“五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成功打造贞丰者相、义龙鲁屯等19个示范小城镇;巩固提升册亨大寨、望谟新屯等548个美丽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38个……五年来,城市变大了,乡村变美了,道路变宽了,环境变好了,发展的动能变强了。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望谟县乐元镇人民政府收到一封封来自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感谢信。大学生蒙国南在信中感谢享受到教育扶贫专项补助,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感恩我的国家,党和政府的政策如同大树一般,为我遮蔽风雨,保驾护航,让我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黔西南州部署全面实施“教育立州”,实施各类教育项目1851个,新(改、扩)建幼儿园310所、中小学学校1520所,推动全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覆盖率持续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不断巩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4年超过50%。
同时,黔西南建成州人民医院、州妇幼保健院新院区、12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和10个县域内医共体,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劳务协作站23个,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51个,实现城乡就业21.55万人。建成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312个、养老床位6203张,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再次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宗教、外事、人防、退役军人、职工、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即将迎来建州四十周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党的二十大的历史节点上,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借新国发2号文件之东风破万里长浪,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城市里,居民幸福感“升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匡奇燃
春暖时节花盛开,在位于兴义城区桔山片区的湿地公园里,花朵竞相绽放,蜜蜂欢唱,彩蝶纷飞,鸟儿在水边嬉戏打闹。
周末午后,兴义市民谭先生携家人漫步在湿地公园,尽享欢乐时光。“只要不下雨,每到周末我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赏赏花、透透气,在家门口就有湿地公园这样的公共休闲场所,真的活出了幸福感。”谭先生说。
站在湿地公园中央向四周放眼望去,树荫下、步道中、休闲椅上,到处都是市民休闲玩乐的身影。
“过去这几年,尤其是桔山片区,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30多层的高楼林立,诸如富康会展中心这样的多功能会议中心、梦乐城这样的繁华商圈、吃住购物一体化的购物商场、湿地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应有尽有,整个城市的功能和品质都得到极大提升。”黔西南州住建局高级工程师潘元萍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黔西南州聚焦城镇功能布局、配套功能完善、项目带动和产城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速换挡、提质增效,实现了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五方面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黔西南州不断夯实城市基础设施,新增城市道路353.3公里,建成10个城市综合体和兴义湿地公园等56个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棚户区9.3万户,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9.1万套,近40万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记者从黔西南州住建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城区居民活出幸福感。2022年,黔西南州计划完成城市(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优化城市路网、优化停车服务、优化人行过街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城市绿化、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功能、建设海绵城市项目等方面。
茶园中,“一片叶”到“一条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唐波
3月底,走进普安县茶源街道万亩茶园,满园茶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排排茶树枝吐新绿,茶农们抢抓时间采摘新茶,手指在茶尖上翻飞舞动。
“这几年我们的茶叶非常畅销,基本上走出茶园就被收购。”茶源街道联盟村茶农余泽坤说,“几年前,采摘好的茶叶还需要我们背到加工厂去销售,现在收购商都在茶园外面等着抢购。”
“每天采茶都更得劲了。”余泽坤说,每天上山采茶看到的都是大家的笑脸。“把茶管理好了,你想不富都不行。”余泽坤家里有18亩左右的茶园,每年售茶收入10万余元,去年重新装修了自家房子,今年他准备继续流转土地再种植10多亩茶树。
一直在外务工的岑治龙,这几年也在家里种起茶叶。“现在种茶的收入比在外务工的收入还要高。”岑治龙告诉记者,“我家有8亩茶,每年收入有五六万元。自家的采完后,还可以去给其他户采摘,也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种茶让茶农们的收入翻了十几倍,也让联盟村的村寨变得更美。“现在我们村里在打造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家家房屋外面都画上了采茶、品茶、制茶等图画。”联盟村第一书记匡室运介绍,该村以“乡村振兴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建设主题,围绕功能现代、风貌乡土等开展宜居农房建设,全面推进村庄改造,实现村容村貌提升、群众安居乐业。
村庄美,产业好。如今,普安县有茶园18.3万亩,投产面积12.5万亩。近年来,普安县还依托万亩茶山和“普安红”茶品牌优势,将茶产业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引资建设了黔西南州内最大的茶叶集散交流中心,以“人均一亩茶”为目标,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产值,增加群众收入。
同时,从“一片叶”到“一条链”,普安县不断推进“茶+旅游”“茶+物流”等模式,探索开发“住茶园、品茶饮、购茶产”等新兴业态,让茶产业在各环节中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新家园,新市民吃上“旅游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春风拂面的夜晚,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广场上,伴着欢快动感的音乐,搬迁群众甘兴珍穿上自己的彝族服装,同其他搬迁到小镇的乡亲们表演着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娴熟优美的舞姿受到游客连连称赞。
跳舞只是甘兴珍等人的兼职,她们白天或在三宝工业园区上班,或在家刺绣、做家务。“白天在园区里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每天下班后还能去接孙子放学。晚上在广场跳舞,每月也有1000元的收入。”在三宝工业园里的晴隆县山水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上班的甘兴珍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
甘兴珍的老家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全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1317户6263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83.73%。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乡群众搬出大山,住进了晴隆县城近郊的阿妹戚托小镇。
“和以前的条件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原来住在半山腰,破旧瓦房,现在我们就是住在景区里。”在深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甘兴珍,从来没有想过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而且各方面条件也没得说,生活有保障,医疗有保障,小镇工作人员就像‘保姆’一样,服务很贴心……”
甘兴珍的话并不假,阿妹戚托小镇是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扶贫示范小镇,融居住区、产业园、商业区为一体,配套教育园区、医院、商业区、民宿酒店、产业园、菜园地、新市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
近年来,阿妹戚托小镇还依托晴隆“二十四道拐”旅游、“阿妹戚托”舞蹈等品牌效应,带动100名新市民舞蹈队员稳定就业、55户新市民个体工商户稳定增收。将民族刺绣传统技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立“锦绣坊”,让86名绣娘就近就业,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不少搬迁群众还在小镇里开起了超市、民宿、酒吧、餐饮店,吃上了“旅游饭”。
夜幕已深,碧水青山环抱的阿妹戚托小镇仍然躁动着,热腾的火苗将夜晚“点燃”,人们环绕篝火载歌载舞、沉醉其中。
美乡村,宜居宜游好地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宋洁
春风吹入东峰林,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的1500亩油菜花竞相绽放,一幅黄灿灿的画卷延展至远方山脚。
大寨二组吴尚刚家的农家乐生意日日火爆,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春天来赏花的游人特别多,每天家里都有很多桌客人,加上天气晴朗,我家的凉剪粉供不应求。”
吴尚刚家的农家乐,经营近10年,是村里生意最好的餐馆。如今,他又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企业发展花卉种植,一家人腾出手专心经营餐馆,日子过得更加红火。“10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乡亲们想要开办农家乐的愿望如今实现了。”吴尚刚说。
楼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再安接过话茬:“我们村已经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全村有16户人家办起了乡村客栈,有8户办起了农家乐,还有旅游企业租用当地民居改造建成高端民宿酒店。”
春节前,楼纳村大力推进3000多亩高标准土地整治,打造“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的特色田园新景象,开展规模化生产,打造“烤烟+油菜”示范基地。
“以前所有人都觉得村里的‘山包包’不值钱,包谷都种不了一颗。现在节假日这么多人来楼纳,就是奔着我们这里的山山水水来的。大家都明白了,单靠种地是不行的,要发展第三产业。”原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黄定品告诉记者。
近年来,楼纳村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进6家企业入驻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村民们或是成为产业工人,或是吃起了“旅游饭”,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3896元增长到2021年的15220元。
如今,建设楼纳的担子交到了新的村“两委”班子肩上。“我们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5岁,有4位大学生,大家的发展干劲特别足。我们会一代接着一代干,建设一个美好的布依族新农村。现在,我们正在打造大地景观,同时进行村庄整治,努力让我们的家乡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陈再安说。
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2022-04-07 | |
全部阴性!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第一次区域核酸检测结果的通报 2022-04-07 | |
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新增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调查处置情况通报 2022-04-06 | |
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新增1例外省返乡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2022-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