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百姓有问“提”】很多人不重视慢性病的防治 该怎么办?

2022-03-07 10:54来源:多彩贵州网

编者按: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多彩贵州网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即日起,邀请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回答网友关于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前景、“充电桩焦虑”等民生热点话题的提问。

  让我们从这些互动中,领会两会“新声音”、感受两会“新风向”。

  对话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定梅

  对话市民:贵阳某医院退休职工李建新

  

  市民李建新:我是糖尿病患者,因为学医出身,我清楚应该什么时候服药,什么时候做监测,怎么做记录。可大部分人是不懂医的,例如我身边很多人,一听到禽流感就感觉很严重,一说到糖尿病却觉得没什么,甚至有的高血压患者连药都不坚持吃,为什么大家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不重视,应该如何加强对慢病防治全民的健康教育呢?

  委员魏定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我在调研中发现,慢病防控上也存在短板,包括市、县两级无健康促进机构,健康素养提升职能弱化;健康服务资源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健康管理工作推进缓慢,对健康促进造成影响;健康管理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高;中医“治未病”运行机制及管理机制不成熟是慢性病预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定梅

  加之,老百姓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偏低,甚至大家有个误区,即“不得病不进医院,不得病不见医生”。此外,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比较普遍。因此我认为,应及时加强慢病防治全民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居民明白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及身体活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引发慢性病,从而改变生活习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从源头上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同时,基层能力是慢性病管理的基本保障。为了提高基层慢性病救治救助能力,我建议扩大心血管疾病、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面;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组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能力培训。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服务能力和药物的可及性。

  市民李建新:有媒体报道,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提案,为什么要关注这个方面,具体有什么建议?

  委员魏定梅:创造高品质生活,健康很重要。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是可防可控的。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在继续深化医改,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让医疗从以“治”为中心向以“防”为中心转变,这样可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减少轻症变重疾后救治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那么,如何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我认为——

  建立基层健康教育机构。高层加强倡导,在市、县两级建立健康教育中心,独立承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职能,确保工作网络健全,工作责任压紧压实。

  推动健康管理服务多元化发展。在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同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社会办机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多元互补、上下联动、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

医生在中药房里配药资料图

  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健康管理机制,探索购买社会化服务,为群众提供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服务。加速培养健康管理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医保部门将健康咨询管理纳入医保报销,以预防保障群众少生病、不生病,切实减小群众因健康素养不高,生病后报销费用对医保基金形成的压力,促进医保基金良性发展。

  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的政策支撑。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动部分省市先行试点,逐步建成覆盖全体民众的健康医疗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出台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政府在健康管理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权和个人隐私,以及采集的医疗数据安全。

  建立完善的中医“治未病”运行机制。加大对中医“治未病”的教育宣传,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明确中医“治未病”收费目录,提高群众接受度。

本网记者:杨婧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彭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