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去年GDP逼近千亿,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

2022-02-11 16:00来源:贵阳网

  2021年,南明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跑道上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7.65亿元,同比增长6.6%,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

  南明区快速发展的楼宇经济。通讯员王强摄

  回顾来时路,成绩鼓舞人心,这是南明区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是南明区不断兴产业、稳主体、优载体,助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结果。展望新征程,奋进正当其时,南明区将继续发扬“忠诚实干,团结担当,奋勇争先,敢于胜利”的新时代南明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新时代“强省会”赶考之路上再攀高峰、再出新绩。

  产业齐头并进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

  2021年,南明区与消费有关的几项数据格外亮眼——全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餐饮业营业额均位列全市第一,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一名小朋友正在南明区青云路步行街体验香篆打拓。通讯员赵松摄

  作为省会中心城区,南明区区位优势明显、商业体量庞大、资源要素富集,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极为旺盛。长久以来,商贸服务业是南明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历程中积淀的相对优势。

  新建一批商业综合体。青云路步行街等高品质步行街的打造开启新篇章;大南门、火车站、花果园等“六大商圈”提档升级以及南明河滨河经济带建设迈入新阶段……近年来,南明区深入实施“百场千店万铺”攻坚行动,全面培育、全域发力,加速构建中高端消费体系,加快聚集中高端消费品牌,强化便民服务升级,传统商贸服务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其他产业方面,南明人同样奋勇争先,他们善于做优长板,勇于补齐短板甚至“无中生有”,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目前,南明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1∶33.2∶66.7。

  突破主城区空间限制。南明区利用飞地园区模式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依托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南明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分为食药同源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三期。随着一批引领项目的落地,南明区电子信息制造和食药同源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园区工业实现了从“一张白纸”到“集聚成势”、从“单打独斗”到“联合搭台”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老城区城市更新行动,南明区以项目为纽带,以服务为保障,招引一批优强企业投资南明区、抢滩南明区,不断加大项目储备和项目建设力度,助力建筑业发展壮大,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等指标形成有力支撑。

  紧跟省市大数据战略行动。南明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赋能,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拥有较完整的孵化服务体系和孵化器集群,形成了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团队和科技载体为代表的“3+1”重点发展模式,初步构建起了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相互带动的双创生态格局。根据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显示,南明区入选2021科技创新百强区,是全省唯一入选区。

  聚焦旅游产业化发展,南明区大力发展以文化为核心、以文化为引领,文旅商数一体化的都市特色旅游,持续加强都市旅游集聚空间建设、都市旅游产业业态建设、都市旅游服务配套建设,加快打造贵州对外开放新窗口、贵州民族文化会客厅、贵阳文化会客厅。

  ……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从南明区各类产业齐头并进的繁荣景象不难看出该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注重“实”,坚持做强实体经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产业未来优化方向,勇于抢抓机遇、敢于攻坚克难,以实的项目、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市场百舸争流

  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

  近几日,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龙喜上眉梢,喜的是公司投产不到一年,跑出了发展“加速度”——2021年8月正式投产,首月便完成2000余万元的产值,10月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认定,12月单月实现产值近1亿元。

  贵阳臻芯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明电子信息产业园,是深圳市视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被南明区招商引资在贵阳成立的企业。李兴龙表示,到南明区投资兴业,看中的是南明区便捷的区位交通、齐全的要素资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规划;在南明区快速成长,依靠的是南明区敬商爱商惠商的工作氛围。

  “入驻园区后,南明区负责人经常给予关心与帮助,甚至在深夜通过电话沟通设备入场等工作;园区内配套的超市、宿舍、食堂、地下车库等,为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了保障;公司有40余位从深圳来筑的员工,南明区高度重视员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协调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就近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李兴龙说,南明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了许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助力企业迅速投产达产上规。

  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让李兴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1月16日,深圳市视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与南明区再次签约,将投资100亿元,建设全球第一条彩色电子纸生产线,在南明区形成电子显示集群化发展。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一直以来,南明区坚持把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强力招商引资壮大市场主体,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大力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大力支持规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四上企业”做大做强,以一个个繁荣发展的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大招商。南明区不断调整招商思路、拓展招商领域、完善招商机制,紧扣重点目标、重点产业,建好用好“两图两库两池”,选好选优招商目标,加快引进有核心竞争力、引领力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更多企业在南明区聚集;充分调动行业部门、乡(街道)、平台公司共同参与,形成“全员参与、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并选派精干力量赴北京、上海、深圳驻点招商,营造全域联动全力出击的良好态势;全力优化企业服务水平,强化土地、厂房、写字楼等要素保障,认真梳理兑现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动态跟进精准服务项目落地,确保企业和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

  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南明区全力打造“贵人服务”品牌,瞄准企业诉求,聚焦安不安全、方不方便、赚不赚钱、清不清廉,深入推进“三减一降”(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成本)“五个通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一网办”“一窗办”“一事办”),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科学降低市场主体发展成本,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更好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数据显示,2021年南明区实际利用外资24049.42万美元,排名全市第一。在2021年全省产业大招商成效综合考评中,南明区取得全省第三、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估考核中位列全省第八。截至目前,南明区市场主体总量13.44万户,其中企业7.5万户,个体工商户5.9万户,企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城市升级提质

  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载体

  1月20日,南明区青云路步行街正式开街,改造升级后的青云路旧貌换新颜,成为集文化体验、艺术休闲、商业购物等功能于一体,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潮流文化街区。

  “环境好了,人流量大了,生意更好做了。”陈勇在原青云路夜市做了20余年的砂锅粉生意。他说,青云路步行街改造升级后,环境规范、业态丰富,以前的油烟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不复存在,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青云路步行街是南明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缩影之一,在改造升级中,针对街道两边的老旧小区和商户门面,南明区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避免大拆大建,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更新建筑立面、规范调整设计、增加夜间亮化等措施,使其更满足现代生活、商业的需求。

  与青云路步行街同在“15分钟生活圈”内的新路口农贸市场在2021年改造完毕。据南明区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农贸市场改造完成后,不仅提升了区域城市形象和品质,还可以在满足老商户经营的情况下,吸引一批新商户进入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带动周边人气聚集和经济发展。

  城镇是承载人口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既关乎民生改善,又关乎经济发展。近年来,南明区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建设风貌特色突出、文化底蕴彰显、人气商气集聚的生态城市、产业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奋力推动“一圈两场三改”和城镇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南明区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功能配套。2021年,划定24个“15分钟生活圈”,率先启动4个示范圈建设;提质改造农贸市场8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208个;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1972户、老旧小区改造24989户、背街小巷改造50条,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12个;实现低效用地挂牌出让12宗,出让面积1190亩,位居全市第一。

  奋力推动产城融合。南明区聚焦特色楼宇、总部经济和平台建设,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承载力,让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该区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楼宇经济发展专管机构、率先与楼宇经济发达城市达成友好合作关系、率先在全省建立楼宇经济标准并进行楼宇评定,投入使用楼宇86栋,税收亿元以上楼宇15栋,入驻总部企业43家,获评“2020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和“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范例”。

  奋力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南明区坚持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坚决打好交通治堵攻坚战、坚决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坚决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持久战。2021年,南明区筹措资金6亿余元全方位推动交通治理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覆盖率、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南明区守好“两条底线”、践行“两山”理论,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生态修复提升战,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饮用水源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100%达标,建成各类公园154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82%。

  (贵阳日报融媒体 记者冉婷林)